聚丙烯/氧化石墨烯/辛基苯酚聚氧乙烯醚-10复合材料薄膜制备及改性

来源 :2014年全国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ozhizhong80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工作通过熔融共混制备得到了PP/氧化石墨烯(GO)/辛基苯酚聚氧乙烯醚-10(OP-10)复合材料,再通过模压得到厚度约为0.1 mm 的薄膜,并对其在不同拉伸条件下的成孔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OP-10的加入使PP基体中产生了微米级的球状圆孔,可作为应力集中点引发更多微孔的产生。随着OP-10含量以及拉伸比的增加,复合材料薄膜的孔隙率不断增加。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继续向PP/OP-10二元体系中加入GO,研究GO的引入对复合材料薄膜成孔行为的影响。
其他文献
本文制备了负载纳米ZnO分子筛及其填充PPR复合材料,并对比研究了纳米ZnO和负载纳米ZnO分子筛填充PPR复合材料的抗菌性能。纯纳米ZnO填充到PPR复合材料中旱团聚状态,比表面积小,负载型ZnO呈花状具有大的比表面积,因此具有更高的抑菌率。
通过模板辅助法合成了一种新颖的单分散性的“铃挡”型纳米球材料一个可移动的金纳米核封装在空心壳里,壳的外表面是电活性高分子刷,简称为Au@air@PTEMA-g-P3HT。可移动的内核提供更大的活性接触部分,壳壁在苛刻条件下都能很好地保护金属内核,使得该材料更适用于信息存储器件。Au@air@PTEMA-g-P3HT能很好地分散在电绝缘的聚苯乙烯的甲苯溶液中,旋涂制备成薄膜。通过改变复合物薄膜中纳米
这里开发新的基于微接触印刷诱导的作用方式,实现从小分子的花甲氨、大分子以及微米尺度的氧化石墨烯纳米片等一系列单元在羟基化的硅基底形成超分子自组装的光活性表面,通过进一步的自引发紫外光接枝光聚合(self-initiated photografting and photopolymerization SIPGP)的方法制备了图案化高分子刷。以小分子的芘甲氨为例,在此过程中,微接触可诱导芘甲氨亲水性的
磁共振成像是己经广泛用于临床疾病诊断的先进影像检测技术之一。磁共振成像造影剂可用来缩短成像时间,提高成像对比度和清晰度。衍生物与DPTA分别键连在葡聚糖大分子载体的侧链上,再与氯化礼进行配合反应,从而制备肿瘤靶向性大分子礼配合物。这类配合物具有较高的弛豫率,对肺癌细胞系H460,乳腺癌细胞系MDA-MB-231与T40D均有较好的亲和性,能被这些肿瘤细胞选择性摄取,且不同细胞系对大分子礼配合物的摄
通过熔融挤出反应接枝技术制备了抗冲击聚丙烯基接枝共聚物(IPGC),采用旋转流变仪研究了等规聚丙烯(iPP)与IPGC共混物的动态流变行为,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了iPP/IPGC共混物经二甲苯刻蚀后的低温脆断断面.研究结果表明:当IPGC质量分数达到20 wt.%,iPP/IPGC共混物在低频区域呈现"第二平台",偏离了经典线性黏弹性理论的行为,iPP/IPGC共混物Han曲线斜率均小
会议
本文主要研究导电粒子的多层分布对平行和垂直层方向导电网络形成的影响,及其在材料极化和吸波性能中所产生的作用,为制备高性能电学器件提供了新的思路的方法。
本文采用高活性、高稳定性的第二代Grubbs催化剂催化高环张力双环戊二烯,开环移位聚合,考察了DCPD溶液聚合、本体聚合的影响因素,并进行了DCPD与苯乙烯、环戊烯共聚实验的研究,最后成功地利用反应注塑工艺生产了poly共聚物,其性能较商业化RIM-PDCPD有所提高。
本课题利用接枝交联结构可控的石榴状聚丙烯酸酯PA/SiO2复合微球在成纤流动场中的重排取向和首尾衔接行为,驱动球内接枝SiO2粒子簇在纤维熔体内的点线束状取向。考察接枝交联结构各因素(接枝链类型、密度、链长、柔顺性和交联程度等)对粒子簇重排形式和衔接程度的影响,揭示决定取向结构的关键因素及其影响规律;再结合对剪切、挤出和牵伸过程中粒子簇形态结构演化的持续观察,明确接枝链在其中的驱动一约束作用,并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