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内皮抑素和人血清白蛋白融合蛋白在毕赤酵母中的表达

来源 :全国血液制品学术交流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ace0606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为了构建编码人内皮抑素/人血清白蛋白的重组表达质粒,并在毕赤酵母(Pichia pastoris)中获得高效表达。 方法:通过重叠延伸PCR的方法,将ES和HSA两片断连接,并将其克隆入pGEM-T载体中,测序正确后,将其克隆至酵母表达载体pPIC9中,然后将鉴定正确的重组表达载体pPIC9-ES/HSA线性化后转化入GS115宿主菌。采用原位双膜法筛选表达株,并将其进行PCR鉴定后扩大培养,获得的含融合蛋白的培养液盐析后经阳离子交换层析、阴离子交换层析和亲和层析纯化,采用MTT法测定融合蛋白中内皮抑素的活性。 结果:成功构建了人内皮抑素/人血清白蛋白的重组表达质粒pPIC9-ES/HSA,并筛选到表达较为理想的重组菌株pPIC9-ES/HSA-GS115,经甲醇诱导表达后纯化,融合蛋白的纯度达到92%以上,并具有抑制人血管内皮细胞系ECV-304细胞的增殖活性。 结论:成功获得了具有人内皮抑素生物活性的重组人内皮抑素/人血清白蛋白融合蛋白,该研究结果未见文献报道。
其他文献
特发性腹泻是糖尿病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属于胃肠植物神经功能失调的一种表现,西方医学首次认识到腹泻与糖尿病有关,大约在二十世纪30年代,时至今日糖尿病腹泻的确切病理机制仍不明确.大多数学者认为发病因素主要与植物神经病变、细菌过度繁殖及胰腺外分泌功能不全等有关。本文介绍了糖尿病腹泻临床特点以及补脾益肠丸组方特色。
目的:探讨糖尿病各慢性并发症的特点.方法:对2008年3月~2009年2月在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内分泌科住院治疗的在1年内确诊患2型糖尿病的80例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临床资料.结果:新诊断2型糖尿病的并发症以周围神经病变(39.00%)和高血压为主(36.50%),同其2型糖尿病患者整体相比高血压发病率相近而周围神经病变和微血管病变发病率较低.在80例病例中未发现患有糖尿病并发症者39例(48.
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是糖尿病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早期表现为微量尿白蛋白排泄率提高,临床期可表现为蛋白尿、水肿、高血压和肾功能损害,最终可发展到终末期肾衰尿毒症。研究发现在分期的基础上,采用中医辨证治疗措施有较大优势.但既往临床报告随机对照研究较少。因此,严格进行科研设计,开展糖尿病肾病分期辨证治疗临床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试验所采用的止消通脉宁、止消温肾宁、止
目的:探讨消渴肾宝汤治疗气阴两虚夹瘀型Ⅲ、Ⅳ期糖尿病肾病的疗效。方法:将入选患者分为A(治疗组)、B(对照组),两组患者均接受糖尿病教育,采用低盐低脂优质低蛋白饮食,选用瑞格列奈或注射胰岛素来控制血糖,及相同的降压、调脂治疗方案。A(治疗组)在常规多因素西药强化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消渴肾宝汤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8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1.25%;治疗组的治疗后肾脏功能、
目的:观察中医补肾活血法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标准的DPN病人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在基础治疗的同时,治疗组予具有补肾活血疗效的中药汤剂治疗;对照组予口服弥可保(甲钴胺)治疗.对病人的症状、神经病变积分、及肌电图进行了观察.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86.21%,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60.71%.经Ridit检验显示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
目的:评价丹红注射液治疗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河南中医学院内分泌科2007年3月至2009年6月住院的63例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入选本研究.并随机进入对照组(33例)和治疗组(30例).两组病例都用弥可保进行基础治疗,治疗组在观察组基础上用丹红注射液每天一次静脉滴注,观察15天.结果:治疗组1例用丹红注射液后出现皮疹和瘙痒,停药后消失,经15天治疗后,两组的神经症状TS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是糖尿病(DM)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发病率可达60%~90%,它虽不是DM病人致死的主要原因,但确是DM病人致残的主要因素.其临床表现通常为对称性下肢较上肢严重,首先出现四肢末端感觉异常,伴麻木疼痛、灼痒感、蚁行感等异常感觉,后出现肢痛,后期可有神经受累,出现腱反射消失或迟顿,肌张力减弱,肌力减退以至肌萎缩.在祖国医学中,本病早期属于“痹证”“血痹”范畴,晚期则属于“痿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是糖尿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也是导致糖尿病肢端坏疽发生的重要原因。DPN的发病率占糖尿病患者的60%~90%。由于其病因、病理尚未完全阐明,因此西医对本病的治疗,常在控制血糖的基础上,采用B族维生素、血管扩张剂、镇痛药及抗氧化、补充神经营养因子等进行治疗,效果不甚理想。中医对本病采取综合治疗方案,中药内服与外治相结合,在改善临床症状及体征,提高神经传导速度(NCV)等
本文就中医对糖尿病骨质疏松症的病名、消渴兼证“骨痿”的病因病机、辨证分型研究、以及中医治疗消渴兼证“骨痿”的研究做一探讨。
糖尿病足(Diabetic Foot,DF)又称糖尿病性肢端坏疽,是糖尿病严重并发症之一,也是糖尿病致残致死的重要原因。据国外报道,糖尿病患者中约15%有不同程度的足溃疡,大约1%的糖尿病患者被截肢,糖尿病足在许多国家已是截肢的首位原因,造成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负担。因此,预防和治疗本病至关重要。从中医学的角度来说,糖尿病足属于“消渴”,“脱疽”范畴,近年来的临床研究表明,中医内治法在治疗糖尿病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