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社会的暴力传播与互动模型:一项基于中国网民的网络霸凌研究

来源 :中国新闻史学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ONGSHENG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对网络霸凌研究在国际与国内的发展现状与研究内容展开回顾,试图去梳理在其概念、界定的形成过程中的知识谱系,并对网络霸凌研究中所集中展开的霸凌激发的差异性进行归纳.在中国视角和研究历史的分析基础上,本文尝试将网络霸凌区分为公共领域的群体性网络霸凌,网络族群的倾向性霸凌,以及社交环境中的单向性、针对个体的霸凌.这三种霸凌现象的传播层级各有不同,本文也因此在2016年中国社交平台中的网络霸凌现象进行数据收集的同时,就这三种霸凌现象与行为展开调研,希望能对网络霸凌的中国研究有所贡献,提出未来研究的方向.
其他文献
在互联网垂直社区,cosplay的传播表现为块茎模式,流动且难以完全把握.它以支配自我肉体的方式进行抵抗,温和不极端,无器官的身体和块茎式传播重构了用户间的社会关系,形成了特有的文化形态.
本研究关注国内社交媒体场域中,新闻宣传话语模式和语用特征“转型”背后的对话关系和互动效果问题.通过新浪微博平台上4家媒体微博的内容分析,发现传媒面向公众的对话性则呈现出结构性的失衡:互动性在议题类型上分布失衡;媒体的议题类型分布失衡;公众的注意力分布失衡.传媒话语面向公众的对话关系,呈现出表层的繁荣,但缺少实质的沟通.传媒话语依然以自上而下的信息传达为主导,实际上回避了政治议题上的对话,自下而上的
数字化技术与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正重塑着人们的思维方式、社会关系和生活方式.网络政治表达是公民的表达自由在网络空间的具体体现,是公民表达自由的新发展.智能互联网时代青年群体更多地通过网络空间表达政治意愿、参与政治活动.青年网络政治表达具有表达内容的丰富性、表达身份的平等性、表达方式的情绪性等特征.通过话语分析能够洞悉青年网络表达和政治参与的现实图景和发展逻辑,从文本生产过程、文本消费特征和社会文化机制
在微信建构的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场域内,微信的生产者/使用者不仅仅存在着倾向于表现欲的“晒”行为,也存在着“自我封存”“区隔认知”等调试行为.自2011年微信正式推出,人们在微信上完成了六年的阶段性社会化历程,本文作者通过阅读大量的文献,并结合作者自身微信使用的经验与周围人群使用微信的行为,总结出三类行为进行此次研究,分别是删除行为、自隐行为、区隔认知行为.本文拟采用量化质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江西
在网络时代,传统媒体环境下的规范和约束机制己不再适用,判断表达者是否恰当地行使了表达权需要探索、寻求新的机制,尤其是针对来自非媒体机构或非媒体职业人士的言论和具有重大影响的政治性内容.本文以美国的“第三方事实核查机构”Snopes、PolitiFact和The Fact Checker为样本,对网络环境下的表达权行使的界限问题作进一步的研究,并从中寻找对我国的启发和借鉴之处.
新闻事实核查(fact-checking)最早作为西方传统媒体机构内部的一种业务实践,自20世纪二十年代于美国发端至今,已经历了一百年左右的发展历程.随着新媒体的崛起,媒介环境发生了巨大变革,在全球范围内,新闻事实核查出现了新的转向.相比于西方,中国具有独特的政治环境与媒介环境,本文试图运用比较新闻学的研究方法,在观照西方新闻事实核查发展现状的同时,探讨中国语境下中国大陆新闻事实核查的模式、特点与
在分析87份政策文件和访谈6名相关政府职员的基础上,发现政务微信政策成为政府解决实践问题的重要工具.政策文件在2012年出现并逐年增长,以办法类和通知类文件为主,政策效力较低,地级市政府是政策制定主力.从政策主题词来看,大多文件同时涉及政务微信和政务微博管理的制度化.工作目标集中在广播信息、提供公共服务、积极互动和引导舆论.工作原则注重责任归属和时效性,强调统筹规划.大多未明确规定回应时限;较多提
在个人信息跨境流动日益频繁的背景下,为建立全球统一的隐私保护立法原则与规范,本文考察了92个国家和地区的最新隐私法规,从“有无宪法规定”、“有无敏感信息定义”、“有无执法机构”以及“法律法规的执行情况”四个维度,对比各国保护个人隐私信息(数据)的现状,总结出三个方面的问题,主要是:法律法规的修订远落后于技术手段的进步、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商业模式的革新;作为关键领域的敏感信息没有受到足够重视;隐私保
霸权在传播学领域是用于描述社会结构和社会控制的术语,却逐渐在国际舆论的主导下演变为国家间权力(power)关系的常识性表达.比如美国媒体将中国在南海地区的影响力塑造为“霸权”,对中国与其他声索国在双边框架下解决南海事务产生了实际影响.本文从语言实践的理论逻辑出发,运用计算机辅助的语料库工具以及批评性话语分析方法(CDA),对《纽约时报》报道中越“981”石油钻井平台事件的新闻文本展开社会分析,建构
信息科技技术的发达既带来了利益,也带来了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网络治理.“网络实名制”一直是饱受争议的网络治理手段之一,作为世界上最早实行这一制度的国家,韩国在“网络实名制”的执行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从2004年至2012年,网络实名制在韩国经历了被采纳到废除的过程.本文将通过查阅韩国相关文献,整理与韩国网络实名制有关的历史事件以及法律条文的确立与变化,全面展现韩国网络实名制的始末缘起,并分析其对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