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流体动力学的超声空蚀研究

来源 :第八届全国摩擦学大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lvinly19897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采用磁致伸缩仪对圆柱金属试件进行空蚀实验获得表面空蚀坑的形貌特征。通过仿真计算在流体动力学范围内分析气蚀形貌特征形成的机理。
其他文献
MoS2纳米空心球与聚甲醛(POM)在双辊机上混合均匀,得到的POM/nano-MoS2复合物在钢-铜粉二层复合材料上经热轧制备出钢-铜-塑料三层复合材料,在端面摩擦试验机上评价其摩擦学性能。结果显示,MoS2纳米球比微米MoS2更能改善复合材料的减摩与抗磨性能;MoS2纳米球的添加量在1%较为适宜,过高的纳米MoS2量影响了POM的结晶与热行为,导致润滑性能明显下降;SEM、XPS、TEM结果表
针对超高压输电电缆塑料绝缘护套的安全可靠性检测用外表面导电涂层,采取一组不同配比的导电石墨/环氧树脂的两相复合体系,经液相固化成膜工艺制备导电耐磨涂层.石墨含量不足渗流临界值时,石墨/环氧树脂复合涂层不导电,涂层以环氧树脂为连续相,石墨为分散相,磨损特征为局部树脂粘着脱落,当石墨含量为0.75倍渗流临界值时涂层比磨损率最低.石墨含量增大到渗流临界值时,涂层开始具有导电性,涂层中石墨形成连续相结构,
在计算机硬盘生产中,在保证表面质量的条件下,提高化学机械抛光(CMP)的去除量非常关键,因此,研究生产可使用工艺参数范围内适用的CMP去除机理相当重要。本文利用摩擦模拟实验机,分别对速度、正压力以及抛光液PH值对盘基片抛光去除量的影响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可用结合控制步骤理论的Preston方程描述硬盘盘基片抛光生产中的去除量。
本文利用球盘式摩擦试验机对单晶硅材料的摩擦学性能和磨损机制进行了考察和分析,结果发现:在与陶瓷球的干摩擦过程中,单晶硅的磨痕表面没有明显的塑性流动现象。在摩擦的初始阶段由于粘着效应导致单晶硅表面微裂纹的产生和两对偶之间高的摩擦系数,以粘着效应和单晶硅表层的微观剥落为主;在第一阶段之后单晶硅表面的脆性断裂和磨粒磨损占据其磨损主导地位.高的粘着和本身的脆性是单晶硅材料发生磨损失效的最根本原因。
针对浮环轴承-柔性转子结构的某型微型燃机实验结果的分析,结合浮环轴承非线性耦合动力润滑的机理研究,进一步研究与探讨了浮环轴承一些流固耦合润滑的非线性行为.并且给出了浮环轴承存在的五种典型振动的非线性频率特征,阐明了转子临界区域工频振动特征与转子涡动频率谐波振动特征的区别与联系,同时也明确了相应的振动抑制或消除的措施及方法。根据单膜润滑油膜承载能力及涡动速度的解析表达式,论证了浮环轴承承载的稳定性。
本动态分析系统所采用的是红外点测温和热像仪面测温方法,并将这种非接触测温技术和无线技术结合起来,获得环-块摩擦副接触区的实时点温和非接触区面温信号;在温度场分析部分,主要是通过VB调用APDL程序进行有限元分析。结果表明:使用该动态分析系统的摩擦磨损试验机可实时获得在不同载荷、速度、摩擦力和摩擦因数等工况下温度场的变化,并以二维曲线、三维图像或表格形式显示,有利于对试验材料的摩擦学特性变化做出实时
对遗传算法求解非牛顿线接触热弹流问题进行了研究,分析了算法的数值稳定性,并与传统数值方法结果进行对比,证明遗传求解线接触热弹流问题是可行性的,如果初始种群设置适当,适用于中等载荷和重载工况。
在高温摩擦磨损试验机上,考察了MoSi2在1000℃、30N载荷下与Al2O3陶瓷对摩时的摩擦磨损特性。通过带微探针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X射线衍射仪观察与分析了试样表面的磨损形貌及成分组成,并讨论了其磨损机理。结果表明:40~120r/min范围内,随着转速的增加,MoSi2-Al2O3摩擦副的摩擦系数和MoSi2的磨损率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并于100r/min时达到最大,此时摩擦系数为0.
以微乳化化学还原法制备出表面修饰纳米铅粒子,对其油溶性及其在苯和甲苯等有机溶剂中的分散性和分散稳定性进行了考察.用四球机考察了其在基础油中的摩擦学性能,并通过AES和XPS对其摩擦化学作用机理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纳米铅添加剂在边界润滑下形成了一层厚度约为10 nm含单质铅的沉积膜是其具有良好摩擦学性能的主要原因。
采用高粘度聚异丁烯润滑油,在光学弹流实验台上考察球-盘接触纯滑条件下的摩擦系数随卷吸速度变化的曲线.实验中发现一种反常现象,随着卷吸速度的增加,润滑状态进入弹流润滑阶段后,摩擦系数不是随着卷吸速度单调增加,而是存在一个波动,呈现升-降-升趋势,初步论证界面滑移为产生上述波动的主要成因。同时考察了供油条件对摩擦系数的影响,证实乏油条件下摩擦系数将大幅增加,油膜厚度将变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