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膜萃取——气相色谱法测定油菜叶片菌核病侵染过程中茉莉酸甲酯含量的变化

来源 :中国作物学会油料作物专业委员会第六次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1021691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建立了新型膜萃取——气相色谱法测定油菜叶片中诱导抗性的信号分子茉莉酸甲酯的分析方法,该方法具有操作简单,分析周期短,只需少最有机溶剂,对环境污染小等特点。该方法在MJA浓度为1~1000ng/mL的范围内有较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0.998 3。MJA加标回收率为93%,相对标准偏差为9.5%,检测限为0.2ng/mL。该方法被应用于成功测定了油菜叶片抵御荫核病过程中茉莉酸甲酯含量的变化。
其他文献
根肿病是十字花科植物的重要根部病害,最早发现于1737年英国地中海西岸和欧洲南部,并在世界范围广泛分布。在我国,根肿病主要分布于浙、苏、皖、鄂、湘、赣及两广等地,发病率最高可达35%。近年来随着蔬菜栽培面积的扩大和全国范围的种子流通,根肿病的发生和危害范围已经从十字花科蔬菜、油菜等常见作物扩展到花卉和其他栽培及野生植物,并在四川主要油菜、蔬菜产区有逐年加重的趋势,为此,本文根据课题组的研究进展和四
为系统探索油菜和蚕豆病虫害持续控制策略,保护农田生态环境,2002~2007六年在云南省玉溪市进行36组油菜蚕豆多样性间作与单作同田对比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年份和各组试验油菜蚕豆多样性间作比单作对主要病虫害都有不同程度的持续控制效果,尤其对蚕豆赤斑病、蚕豆锈病和蚕豆斑潜蝇有显著的控制效果,而且因多样性间作很好地改善了油莱和蚕豆的产量构成因素,提高了蚕豆叶片的光合效率和蚕豆持续同氮供氮能力,从而导致
采用超声波辅助碱溶酸沉法与膜超滤分离技术制备菜籽蛋白得到3种蛋白:pH=5.8沉淀蛋白(RP5.8)、pH=3.6沉淀蛋白(RP3.6)与膜超滤菜籽蛋白(RPs),并对菜籽蛋白的特征和功能性质进行了研究,同时与大豆分离蛋白(SP)的性质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采用超声波辅助碱溶酸沉法得到菜籽蛋白比传统碱溶酸沉提取菜籽蛋白含量高8.31%;不同菜籽蛋白组成不同,RPs分子量范围16~70KDa,而RP
研究地膜覆盖对芝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地膜覆盖处理和不覆膜对照相比,前者积温较高,黑膜5cm土表积温提高3.1%,10cm土表积温提高7.1%,白膜5cm土表积温提高5.4%,10cm土表积温提高5.3%;具有显著的防草效果,黑色膜达99.4%,白色覆膜达52.0%;增产效果显著,黑膜亩增产22.7%,白膜亩增产23.6%。
应用盆栽试验研究方法,通过干旱处理与正常灌溉对比,分析了苗期和成熟期不同类型油菜根系和地上部生长指标间的差异。结果表明,苗期由于油菜生长期短,具有较强抗旱性的芥菜型油菜的特征特性表现不明显,测定指标对鉴定种间杂交后代是否抗旱参考价值不大;成熟期油菜的分枝数和植株高度2个鉴定指标充分体现了甘蓝型油菜和芥菜型油菜在抗旱性状上的特点,可以作为从甘芥杂交后代中筛选抗旱种质材料的指标。
十五以来河南省育成了抗寒、抗病双低油菜“三系”杂交种豫油5号、丰油9号、丰油10号、杂9522、杂97060、杂双1号、杂双2号、杂双4号、华油2000等;双低、高产油菜“两系”杂交种双油杂1号;双低高产油菜常规品种双油8号、双油9号。同时加强油菜小孢子培养、种问杂交、分子标记等生物技术的基础应用研究,创造出一批优异种质材料。另有一批优质杂交种新组合正在参加国家和河南省油菜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
近年来,以油菜细胞核雄性不育突变体为材料培育了一批杂交油菜品种,并应用现代生物学技术手段对油菜细胞核雄性不育进行了大量研究,取得了一些新进展。本文主要对甘蓝型油菜显性核不育、隐性核不育、隐性上位核不育和转基因核不育在油菜杂种优势利用、细胞学切片、基因定位以及分子机理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分析了江西省花生产业发展优势和竞争优势及存在的问题,认为花生是江西省有发展潜力较大的优势作物。分析限制其产业发展的原因,根据江西花生产业发展特点,提出了相适应的发展建议。
采用多元回归分析的方法,在对劳动力投入、化肥投入、其他单位面积物质费用投入以及气候等四个因素进行定量分析的基础上,对育种、栽培技术等因素进行了定性分析,并提出了提高化肥利用效率、提高油菜生产的机械化水平、加快良种繁育与推广、建立优质油菜生产的质量标准体系和新品种市场准入制度、实行产业化经营等一系列促进油菜产业发展的对策措施。
从国内蛋白市场的需求角度,论述了花生蛋白开发利用的必要性,重点介绍了制取花生蛋白产品的国内外技术进展,并对花生蛋白产业尤其是高活性花生蛋白产品的开发前景进行了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