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氧化碳两相回路热控系统并联蒸发器启动过程过热现象分析及其抑制

来源 :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2008年传热传质学学术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e2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液-汽一级相变的复杂性及普遍存在的过热现象,机械泵驱动的二氧化碳两相回路热控系统的热载荷启动是系统运行的重要环节。本文通过启动实验发现,采用长程毛细管结构的蒸发器对分布式小热源进行集热时,在冷工况、低热流密度的情况下会出现蒸发器阶段性形核沸腾蒸发,并且由于上游过热液体形核沸腾后会导致下游干烧现象。并发现,通过对蒸发器入口前的板式换热器加热可有效地抑制过热现象的发生。
其他文献
本文针对换热设备的积垢与能源浪费问题,建立了超声空化防垢实验测试平台,并进行了系统实验研究,采用显微放大摄影系统详细观测了超声空化防垢过程中的积垢现象与防垢效果,系统研究了空化强度、空化距离、液体温度及浓度等因素对防垢效果及积垢沉积的影响规律。
本文采用非平衡态分子动力学(NEMD)方法模拟分析了纳米铂(Pt)薄膜的导热性能。对Pt 薄膜的法向导热系数进行模拟后发现,100 nm-500 nm 铂薄膜的法向导热系数比体材料值低很多,而且低于其面向导热系数,显现出明显的尺度效应。对纳米铂薄膜在激光脉冲下的温度响应结果表明,微米铂薄膜的温度响应时间在纳秒量级,适用于爆发沸腾研究中微秒级激光脉冲下的温度测量;在脉冲加热的初始阶段,会有一个快速非
本文运用CFD软件中的离散相压力雾化模型结合薄液膜边界条件,对喷嘴雾化过程进行了详细数值模拟,分析了雾化参数对颗粒索特平均直径(SMD)的影响,并通过与文献中实验关联式对比验证了模型计算的合理性。同时采用验证后的模型分析了雾化参数对雾滴碰撞壁面速度、固体表面液膜层、表面温度及其均匀性的影响规律,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了依据。
采用CFD软件对椭圆管椭圆翅片换热器进行三维数值模拟,得到在不同翅片间距下,迎面风速与表面换热系数以及流动阻力的关系曲线,同时引入场协同原理,得到计算模型中换热区域的平均协同角与迎面风速的关系,并选取与其具有相同结构参数(相同的基管当量直径和翅片厚度、表面积)的圆管圆翅片作比较。结果表明,在相同条件下,椭圆管椭圆翅片相对于圆管圆翅片而言,表面换热系数变化不大,但流动阻力却有明显的减小。
为了研究热轧控冷中最常采用的层流冷却过程的传热特性,建立了冲击沸腾传热实验系统,考虑到钢板初始温度在800°C以上,并且表面的温降速率高达1200°C/s,因此,采用镍铬-镍硅热电偶以及通孔/沉孔/焊接的埋偶技术。利用商业软件考察了埋偶通孔对钢板整体导热性能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针对中厚钢板进行了多种条件下的层流冷却实验。为后续对流换热系数、表面温度以及表面热流密度的获得提供了基础。
真空隔热油管是稠油注蒸汽开采的主要设施之一,其隔热性能直接影响热采效果,因此,分析隔热油管隔热层内部的传热过程,研究隔热层各种结构参数对隔热油管隔热性能的影响,对改善隔热油管隔热性能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本文在测试隔热油管视导热系数的实验模型基础上,建立了隔热层传热的物理及数学模型,计算得到不同结构参数下隔热油管的视导热系数;研究了玻璃丝布孔隙比、隔热层层数、支撑材料导热系数以及铝箔发射率对隔热油管隔
根据文献层流冷却实验得到的冷却表面下测点瞬变温度,利用基于共轭梯度法的导热反问题结合三维非稳态正问题模型,反演得到钢板测点对应冷却表面的温度、热流密度和对流换热系数。并分析了冷却水流量以及喷管尺寸对冷却过程的影响。
带隔热油管的井筒的传热计算是稠油开采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井筒内,隔热油管是靠接箍连接在一起的,接箍比较短,但隔热性能较差。目前隔热油管接箍段引起的散热损失均按经验比例计算,本文对隔热油管接箍的传热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用接箍视导热系数来衡量接箍的隔热性能,并通过现场实验、fluent模拟和理论计算相结合的方法,得到带衬套的接箍视导热系数为0.左右。在实验条件下,接箍散热损失占总散热损失的比例大于1/
目前,炭化材料烧蚀温度场理论计算模型存在一些假设,一些试验发现有的假设不符,计算结果也与试验之间存在较大误差,本文研究气动加热和材料物性参数不确定性对计算结果的影响,得到常规方法计算的关键参数散布对结果的误差散布范围;分析一些烧蚀实验发现的烧蚀材料变厚的热解膨胀物理现象和防热层内部出现较严重的起泡物理现象,根据它们产生的机理,建立相应的修正物理模型和计算方法,对比分析了这些新物理现象的具体影响,给
本文建立了三维方腔内竖直板混合对流换热的数学模型,探讨Re数、进风口位置、竖直板位置对混合对流换热的影响。结果表明:竖直板下部的平均Nu2下降,而总体平均Nu1增加。随送风口高度增加,竖直板对流换热量增加。竖直板位置L1:H=0.5~1.5范围内的变化时,Nu数的最大相对变化也不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