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量毒害物在再生水厂的分析检测及其去除规律研究

来源 :2008年中国水环境污染控制与生态修复技术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4115741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针对现在水处理领域被广泛关注的环境微量有毒有机物的热点问题,综合利用液液萃取、固相萃取的富集预处理方法来初步调查分析有毒有害物质在哈尔滨两个污水处理厂的迁移转化降解规律。考察其在城市污水二级处理以及深度处理工艺中的存在、迁移、降解规律。研究表明,大部分有机物在经过文昌、太平污水厂的二级处理以后都能被很好的去除,太平水厂对水中微量有机物的去除率在79%~94%之间;文昌污水厂的有机物去除率也能在88%~90%之间。太平、文昌污水二级处理厂利用液液萃取方法共检测出微量有机物分别为73和70种,利用固相萃取方法分别检出87和101种。总检出有机物数量为102种,其中属于EPA 优先控制污染物质有12种;属于我国水体中优先控制污染物黑名单有6种,其中出水中有机物大部分属于邻苯二甲酸酯类环境激素。
其他文献
对在冬季变温条件下填料床处理滇池流域污染河水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通过二阶偏相关性分析可知,废砖块CODcr去除率与耗氧速率和磷脂含量均有显著的相关性,而与水温呈负相
针对龙岗河、坪山河两河流域“污染负荷太沉重、环境承载力太小”的根本原因,为了实现交接断面水质达标的目标,必须综合考虑引起水质变化的因变量与自变量,采用流域污染系统控制
以再生水为补充水源的景观水体面临着水质恶化和水华风险。本研究以水华控制为主要目标,研究了“水质生态净化与保持技术”对再生水源景观水体的净化和保持能力。实验进水COD
细菌通过非点源途径污染水体引起的饮水安全已成为人类不可忽视的环境问题。BST(Bacterial Source Tracking)即细菌源追踪技术就是20 世纪90年代中期发展起来的新技术,被称为
基于MODIS 影像数据的叶绿素a浓度监测与预测技术在海洋方面已经趋于成熟,但是在内陆水体方面,这种技术还处于探索阶段。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日益严重,内
选取南太湖区域29个典型湿地采样点进行土-水磷素状况调查,并杭州西湖茅家埠、湖州德清下渚湖、湖州长兴包漾河等泥样进行静态柱和稳流水槽模拟实验.研究区域湿地底泥含总磷(T
通过序批式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SBMBBR)处理低C/N比生活污水的试验研究,探讨了载体填充率、曝气量对处理效果的影响,确定出了适合反应器的填充率为53%,最佳曝气量为0.07L/h。在该
采集了滇池草海湖滨带的表层和柱状沉积物,研究分析了湖滨带沉积物中不同磷形态含量的空间和垂向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滇池草海湖滨带表层沉积物总磷含量很高,最高达到4181.45mg/
采用树脂吸附层析和膜分离法对污水进行分离,并结合umu 试验对污水及其组分氯消毒过程中遗传毒性的变化进行了解析。结果表明,污水消毒前具有一定遗传毒性(20~50μg-4NQO/L),其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