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疏肝健脾在临床中的运用

来源 :第四届兰茂论坛暨2017年云南省中医药界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WH81511717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阐述了疏肝健脾治疗口腔溃疡、疏肝健脾治疗呃逆、疏肝健脾治疗全身游走性疼痛和疏肝健脾治疗胁痛病的用药规律、药理机制和临床疗效。
其他文献
因孙老师认为卵巢早衰病因病机主要为肾虚肝郁,故治疗应从肝肾论治,以补肾疏肝为大法,证治之。自拟逍遥补肾方,方药组成:柴胡、白芍、白术、茯苓、生山植、生麦芽、肉灰蓉、熟地、当归、首乌、寄生、续断、蒲黄、五灵脂、砂仁、香附、葛根。方中柴胡、白芍、白术、茯苓、当归即逍遥散去薄荷,加生山碴、生麦芽、砂仁疏肝解郁,养血健脾;香附一味李时珍称之为“气病之总司,妇科之主帅”。肉从蓉、熟地、续断、寄生补肾调经;熟
临床中重视脾胃并不等于补益脾胃,治疗脾胃疾病仍要遵循热者清之,寒者温之,实者泻之,虚者补之的原则,具体方法有调和阴阳、寒热相济、运脾建中、和胃消导。在补虚方面,善用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建中汤类方剂;在调理脾胃气机升降方面,善用半夏泻心汤类方剂;对胃肠实热,多用承气辈通腑泄热。临证时必须四诊合参,察胃气之强弱:胃气尚盛药力可彰,胃气有衰则强胃为先。有胃须防药性所伤,少胃则必以药味建扶。胃气为病所害
肝阳虚证临床表现以“面带青灰,畏寒肢冷,筋脉拘急,快快不乐,善惕易惊,目眩眼黑,视物不明,胸胁胀痛,小腹满或冷痛,饥不欲食,泛吐清水,口淡不渴,男子性欲淡漠,阳萎不举,丸冷囊湿,女子月事迟,或淋漓不断,带下清冷,宫寒不孕,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而迟”为代表。临床论治肝阳虚,当以《内经》“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为基本原则。胡天祥认为吴茱萸汤是治疗肝阳虚之基本方,其以辛温宣散之性以补
随着人们生活物质的丰富及饮食结构的改变,高尿酸血症的发病率也有逐年上升及年轻化的趋势.高尿酸血症是由于人体嘌呤代谢紊乱导致体内尿酸生成过多或排泄减少,导致血清尿酸浓度增高的代谢性疾病.也是痛风形成的重要生化基础.国际上将高尿酸血症的诊断定义为:正常嘌呤饮食状态下,非同日两次空腹血尿酸水平:男性>420μmol/L(7mg/dL),女性>360μmol/L(6mg/dL).查阅近年文献发现,中药复方
中风偏瘫后遗症,是中风患者的多发并发症,其中包括语言障碍、肢体活动障碍等.有报道指出中风偏瘫后遗症直接与患者的病情复发率、死亡率相关,后遗症越严重,复发率和死亡率越高.因此针对临床当中出现的后遗症予以患者针对性治疗,提升临床治疗效果,对于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本院患者为研究对象,探究中风偏瘫后遗症给予补阳还五汤治疗的临床效果.
咳嗽是指外感或内伤等因素,导致肺失宣肃,肺气上逆,冲击气道,发出咳声或伴咯痰为临床特征的一种病证.中国中医药出版社《中医内科学》对咳嗽的辨证施治中,无一证用干姜、细辛、五味子,其辨证治“咳嗽”之标,在其辨证基础上,加干姜、细辛、五味子,标本兼治,效果佳。
原发性高血压是危害中国人民健康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是全球范围内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据2002年调查,中国18岁以上成人高血压患病率为18.8%,部分地区高达30%以上.研究表明,高血压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左室肥厚(LVH)是高血压最常见的心脏并发症.高血压患者LVH的发生率高达25%-30%.研究表明,伴有左心室肥厚的高血压病患者,其心脏疾病的发生率和病死率分别为不伴有LVH的3-20倍.因此如
经方治疗2型糖尿病本病有良好的疗效,其中有随机对照试验对其疗效进行研究的经方主要有白虎加人参汤、肾气丸、桃核承气汤、小柴胡汤、小陷胸汤、白虎汤、葛根荃连汤、半夏泻心汤、抵当汤9首,其中随机对照试验相对较多者为白虎加人参汤、肾气丸、葛根芩连汤。其中5首无安全性观察,4首方剂中除葛根芩连汤的肝毒性未能进一步明确外,均无不良事件,故经方治疗糖尿病本病仍相对安全。
心力衰竭是由各种结构性或功能性心脏病导致心室射血或充盈能力受损,而引起的器官、组织血液灌注不足,同时出现肺循环或体循环瘀血的一组复杂的临床综合征,主要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咳嗽、咯痰、乏力、少尿、水肿等症状.慢性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脏病如冠心病、高血压病、肺源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心肌病、心脏瓣膜病等的终末阶段.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生活质量低,预后差,具有较高的病残率和死亡率.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
梅核气,又称之为梅核风、梅核、膈气及回食丹等,是中医临床常见病症之一.梅核气的主要症状是自觉咽部有异物感或梗阻感,咯之不出,咽之不下,无疼痛,不妨碍进食的一类疾病.相当于西医的咽异感症,臆球症,咽神经官能症.本病的症状最早的描述见于《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半夏厚朴汤主之”.梅核气的病名最早见于《赤水玄珠·咽喉门》:“梅核气者,喉中介介如梗状.”梅核气属中医学“郁证”的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