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TiO薄膜的表面处理与光催化活性

来源 :首届国际华厦无机固体化学和合成化学研讨会暨第七届全国无机固体化学和合成化学学术讨论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laylogi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Sol-gel工艺在钠钙玻璃表面制备了均匀透明的锐钛矿型TiO<,2>纳米光催化薄膜。然后将制备的TiO<,2>薄膜放置在HNO<,3>溶液中进行表面处理。用XPS、SEM、UV-vis等方法对薄膜进行了表征。光催化活性通过甲基橙水溶液的光催化脱色被评价。结果发现TiO<,2>薄膜中的钠离子的浓度被有效降低和薄膜表面的羟基含量明显增加,薄膜的透光率和表面形貌未发生明显的变化,薄膜对于酸处理具有较高的稳定性,TiO<,2>薄膜的光催化活性被明显增强。
其他文献
发现氟喹诺酮类药物诺氟沙星(NF)、盐酸环丙沙星(CP)、氧氟沙星(OF)、盐酸洛美沙星(LM)均可在Ce(Ⅳ)-NaSO化学发光体系中产生响应,据此对上述4种药物进行化学发光测定。方法的检出限分别为诺氟沙星0.33μmol/L,盐酸环丙沙星0.33μmol/L,氧氟沙星0.04μmol/L,盐酸洛美沙星0.33μmol/L。
为了进一步研究[Fe(CN)]作为建筑块合成了氰根桥联的配位高分子的结构多样性及其多种性能间的关系,作者开展了这方面的工作,通过水热反应成功合成了一个新颖的氰根桥联三维网状结构的铁(II)-铜(I)配合物[(bipy)Fe-(CN)-Cu(CN)(HO)](bipy=2,2-bipyridine)1及两个铜(I)一维链配位聚合物[Cu(CN)(bipy)]2和[{Cu(CN)(phen)}]3(p
采用室温固相法成功制备了(NH)SiWO纳米晶体,用IR、XRD、XPS、TEM等对其组成和结构进行了表征及性能研究.结果表明:纳米粒子平均粒径33nm,比表面积109m/g,热稳定性好,用于催化合成双酚A具有较高的催化活性.
本文研究了Al-TiO系反应产物AlTi的形成机理和形貌演变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铝组分含量较大时,Al与Ti的结合产物为AlTi,优先生长方向为,形态为棒状结构.影响形貌的因素主要有体积分数和反应时的保温时间,随体积分数的增加或保温时间的增加,其形貌由细长状向粗短形演变.
报道了以流变相-先驱物法制备SnO粉末的新方法。首先用流变相法合成草酸盐先驱物SnCO,然后用DTA和TG研究了先驱物在空气和氮气气氛中的热分解过程;用X射线粉末衍射和IR光谱表征了热分解固体产物,其为四方晶型SnO;扫描电镜测得SnO产品的颗粒尺寸为300 ~500 nm。流变相-先驱物法为制备SnO粉末提供了一种简单、可行、有效的方法。
报道了一种在室温条件下合成的一维无限链型穴状杂多化合物,(NH)[Co(NH)NaSbWO]·15HO,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光谱及X-ray晶体衍射进行了表征。该化合物是以穴状阴离子NaSbO为建筑块,以C(NH)为桥连接而成。其中穴状阴离子作为二齿配体与Co(NH)配位。这是首例穴状阴离子作为配体与Co(Ⅱ)配位形成的链状伸展结构。变温磁化率的实验测定结果表明该化合物具有反铁磁性特征。
利用自组装方法合成出两种联杂双核卟啉-希佛碱型新型细胞色素c氧化酶模型体系,产物结构得到表征。
利用Eu和Tb稀土离子对之间存在电子组态共轭性的特征,双掺于同一基质中,由于电子转移,部分Eu转换成Eu,使发红光的Eu,发绿光的Tb和发蓝光的Eu共存与同一体系。在空气气氛中合成了CaAlBPO:Eu,Tb三基色荧光粉。研究了在365nm激发下荧光体的发射特性。结果表明,Eu,Tb,Eu共存于同一基质中,且Eu的最大发射峰位于430nm附近。
以固相反应方法合成了稀土双掺杂的氧化铈基固溶体材料CeREPrO(RE=Gd,Nd,La,Y,Er等;x=0, 0.03),结构研究表明,其晶胞参数变化符合镧系收缩规律。利用高温电化学阻抗谱方法研究了材料的离子导电性,研究了不同掺杂对材料离子导电性的影响规律,发现双掺杂有提高材料离子导电率的作用。把该系列材料作为电解质进行燃料电池试验,确定了最佳材料组成和使用条件。
首次了报道Pd(OAc)催化NaBPhPd(OAc)与四氟硼酸芳基重氮盐的反应,室温下丙酮中制得非对称联苯。研究了芳基重氮盐中芳环上取代基对反应的影响和Pd(OAc)催化该反应的机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