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50年重庆市农业气候资源变化特征分析

来源 :2012年高原山地气象研究暨西南区域气象学术交流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fg124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重庆位于青藏高原与长江中下游平原之间过渡地带的四川盆地的东南部,地跨105°11′-110°12′E,28°10′-32°15′N,东与陕西、湖北、湖南交界,南靠贵州,西、北面与四川接壤.东西长约470km,南北宽约450km,总面积8.24万km-2,由西向东逐步升高,从南北向长江河谷倾斜,全市以中低山为主,约占幅员面积的63.3%,丘陵约占25.3%,平坝、台地约占11.4%.由于盆地周围山脉阻挡,尤其是青藏高原对天气系统的影响,加之地形起伏较大,植被分布不均形成了与同为中亚热带气候的长江中下游地区不同的农业气候资源特征.
其他文献
强对流天气是短临业务工作的主要内容,定量评估短临业务质量也是其工作的重要内容,目前气象业务中的评分方法及评分方法研究主要针对中短期业务[1-5],其主要内容是温度、降水等要素的评估,而针对短临的业务评分很少,短临预警预报的主要内容是强对流天气,具体主要指短历时强降水、冰雹、雷雨大风、龙卷、雷电等,因此定量评估强对流短临预警预报业务工作的方法也不一样.
最近几年,全球气候异常现象越来越严重,气象灾害以及气象引起的次生灾害越来越频繁,旱灾,洪涝,泥石流等已经夺去了不少同胞的生命.承担防灾减灾的各级领导对快捷,有效地获取各类气象信息的要求很高,从事防灾减灾的业务人员需要随时获得和递交气象信息,社会大众也需要及时得到详细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和防御指导信息.针对以上需求,我们提出气象服务的移动应用,该系统以手机为气象服务终端,以无线通讯网络为载体,提供个性
本文利用凉山州17个国家观测站1971-2010年40年10米风塔及部分区域站风的观测资料,采用《全国风能资源评价技术规定》[1]的有关计算公式及分析评价方法,对凉山州17个县、市近地面风向、风速及风资源的分布特征做出了如下的分析和评价:因大环流[2]及山脉南北走向的影响,州内大部分地区风向以偏南风为主.
利用WRFDA-FSO(Forecast Sensitivity to Observation)系统,计算2009和2010年5-10月常规地面和高空观测资料对WRF模式预报误差敏感性,分析统计结果得到以下结论:1)地面观测资料各要素中,温度对模式误差影响最大,风场、气压和水汽场的影响相对小.U风和V风场对模式误差敏感分布相似,而气压和水汽场对模式误差敏感性分布相似.
本文应用青藏高原东缘区的勐腊、蒙自、临沧、昆明、大理、丽江、德钦7个GPS站点的观测资料,以及美国NCEP/NCARⅠ、Ⅱ套资料和日本气象局发布的JRA-25再分析资料,格距均为2.50×2.50.时间段选用GPS观测数据较为齐全的2009年.
现代气象业务对综合气象观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现有自动气象站在观测能力上存在着严重不足,同时技术落后,功能规格不统一,致使型号繁多.早在2007年底,中国气象局就重新编制了《新型自动气象站功能需求书》,经过近三年的不断研发和完善,终于在2010年完成了新型(第二代)自动气象站(以下简称新型自动气象站)的测试,2011年6月完成了新型自动气象站的考核和设备定型工作,拟在全国逐布推广.
雾是近地层空气中悬浮的大量水滴或冰晶微粒,使水平能见度降到1km 以下的一种常见的天气现象.雾能使能见度降低,引发交通事故,对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和局地地气系统都有着很大影响,被列为灾害性天气之一.雾的常规监测手段,主要是依靠地面气象观测站点的数据和数值预报模式.但是考虑到观测站点分布情况和观测时间的相对稀疏,以及数值预报模式较慢的运算速度,仍然不能满足对大雾的产生、发展及消散监测预警的要求.
L波段高空气象探测系统是我国自主研制的新一代探空系统,由数字探空仪和二次测风雷达配合,可探测地面至30km高空的风向、风速、气温、气压、湿度等气象要素,具有探测精度高、采样速率快、使用方便等特点,为气象台站提供准确的高空气象资料.L波段高空探测系统从2001年起在全国各地分期分批投入业务运行以来,已有11年,从刚开始的几个台站进行试点,到目前为止已建设完成120部L波段雷达探空系统,该系统不仅提高
秋风是影响贵州水稻高产、稳产的主要原因之一.有关贵州秋风对水稻产量的影响研究很多[1-8].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将秋风对水稻产量影响的类型、机理、危害程度进行总结分析,并采用多种方法对贵州秋风对水稻影响评估模型进行研究.
承德市地处河北北部山区,玉米播种面积占全市耕地面积的50%以上,玉米总产量近年来一直维持在历史较高水平.但是受气候变暖和自然降水明显减少的影响,玉米种植区持续数年的干旱造成地下水位的严重下降,使得玉米单产一直徘徊不前甚至有所减产.干旱问题历来受到政府部门和学术界的高度重视.魏风英等[1]认为近十年来是干旱发生频次最多的时期; 张淑杰等[2]分析了东北地区玉米干旱的时空特征;干旱作为一种自然灾害,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