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第二代)自动气象站全接触

来源 :2012年高原山地气象研究暨西南区域气象学术交流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z150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气象业务对综合气象观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现有自动气象站在观测能力上存在着严重不足,同时技术落后,功能规格不统一,致使型号繁多.早在2007年底,中国气象局就重新编制了《新型自动气象站功能需求书》,经过近三年的不断研发和完善,终于在2010年完成了新型(第二代)自动气象站(以下简称新型自动气象站)的测试,2011年6月完成了新型自动气象站的考核和设备定型工作,拟在全国逐布推广.
其他文献
本文采用重庆34个国家气象站1961-2009年的冰雹数据及相关社会经济和地理信息数据.社会经济数据均来自2009版的《重庆统计年鉴》,主要选用以县(区)为单元的行政区土地面积、年末总人口、耕地面积、国民生产总值(GDP)等数据.基础地理信息资料包括重庆1:5万GIS数据中的DEM和水系数据、植被数据等.借助GIS平台对重庆市冰雹灾害进行了风险区划,选取冰雹灾害的致灾因子危险性、孕灾环境敏感性、承
随着信息技术和气象事业的快速发展,气象观测资料的种类和容量增长的速度越来越快,因而数据备份在存储气象观测资料过程中的作用变得更加的重要,特别是在数值预报技术领域中,基本的气象观测资料和数值预报结果数据是否有效存储和备份,直接关系到数值预报模型的准确顺利的运行.
随着网络信息以及GIS技术的发展,WebGIS得到了深入而广泛的应用.借助互联网技术,信息的共享和发布越来越容易和广泛,WebGIS在具备了大部分桌面GIS功能的同时也让GIS信息的共享发布更加便利.
凉山地区是西部四川地质灾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主要表现为滑坡和泥石流灾害,尤其是以强降水为主要诱因的泥石流灾害破坏巨大,常常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其预报预警是防灾减灾中最重要迫切解决的问题.本项工作通过2006-2011年的泥石流灾害案例、强降水观测数据以及对应的雷达回波信息,研究了凉山地区泥石流灾害发生及降雨的时空分布规律,相应的雷达回波特征和短时临近预报预警信号技术.
全球变化与陆地生态系统是当前全球变化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植被作为反映地表状况的重要表征是陆地生态系统的核心部分,因此植被和气候的关系也一直是全球变化研究的焦点之一.青藏高原由于特殊的自然环境导致该地区植被生态系统结构简单,生态系统脆弱导致地表覆盖对气候变化比较敏感,因此准确分析气候变化和植被变化的关系是研究气候变化影响的重点内容之一.
强对流天气是短临业务工作的主要内容,定量评估短临业务质量也是其工作的重要内容,目前气象业务中的评分方法及评分方法研究主要针对中短期业务[1-5],其主要内容是温度、降水等要素的评估,而针对短临的业务评分很少,短临预警预报的主要内容是强对流天气,具体主要指短历时强降水、冰雹、雷雨大风、龙卷、雷电等,因此定量评估强对流短临预警预报业务工作的方法也不一样.
最近几年,全球气候异常现象越来越严重,气象灾害以及气象引起的次生灾害越来越频繁,旱灾,洪涝,泥石流等已经夺去了不少同胞的生命.承担防灾减灾的各级领导对快捷,有效地获取各类气象信息的要求很高,从事防灾减灾的业务人员需要随时获得和递交气象信息,社会大众也需要及时得到详细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和防御指导信息.针对以上需求,我们提出气象服务的移动应用,该系统以手机为气象服务终端,以无线通讯网络为载体,提供个性
本文利用凉山州17个国家观测站1971-2010年40年10米风塔及部分区域站风的观测资料,采用《全国风能资源评价技术规定》[1]的有关计算公式及分析评价方法,对凉山州17个县、市近地面风向、风速及风资源的分布特征做出了如下的分析和评价:因大环流[2]及山脉南北走向的影响,州内大部分地区风向以偏南风为主.
利用WRFDA-FSO(Forecast Sensitivity to Observation)系统,计算2009和2010年5-10月常规地面和高空观测资料对WRF模式预报误差敏感性,分析统计结果得到以下结论:1)地面观测资料各要素中,温度对模式误差影响最大,风场、气压和水汽场的影响相对小.U风和V风场对模式误差敏感分布相似,而气压和水汽场对模式误差敏感性分布相似.
本文应用青藏高原东缘区的勐腊、蒙自、临沧、昆明、大理、丽江、德钦7个GPS站点的观测资料,以及美国NCEP/NCARⅠ、Ⅱ套资料和日本气象局发布的JRA-25再分析资料,格距均为2.50×2.50.时间段选用GPS观测数据较为齐全的200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