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江永县四大民瑶的街巷美学

来源 :2017第七届世界建筑史教学与研究国际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jia88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湖南省江永县的四大民瑶均属于瑶族平地瑶的支脉,由“清溪”、“勾蓝”、“古调”、“扶灵”四瑶构成.民瑶一脉在时局、政策的影响下,大量汲取汉文化的精髓,在聚落营造方面尤为突出.其中街巷属于聚落结构体系中的中观层次,民瑶街巷空间的布置、形态、功能、界面、以及空间的属性与过度等,处处都体现了瑶文化和汉文化的交融.且因政治、军事的需要,四大民瑶的街巷具有生活和防御的双重效用.因此基于社会、人文、历史、民族特性等因素,定性、定量的从结构与秩序、界面类型、空间尺度三个方面逐层深入探究四大民瑶的街巷美学,从而把握街巷的形与美.
其他文献
2017年2月,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两位教师带领20位历史保护工程专业的学生远赴威尼斯参加由同济大学和威尼斯建筑大学联合举办的艺术工作坊,将美术色彩写生与对西方历史城市和历史建筑的学习相结合,并通过此后春季学期的专门课程,试图将此次工作坊的阶段性成果继续发展成为类型多样的、围绕威尼斯城市和建筑相关内容展开的专题研究和艺术创作.本文一方面简要介绍这一教学活动的思路和过程;另一方面,由此衍生出更多的思
本科高年级设置的当代建筑思潮课在专业上承载着为师生提供理性思考发展方向的任务,如何有效达到目标,课程在教学内容与组织方式上进行了一定的探索,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1)课程主题选择及单元组织方式;2)长三角区域背景下建筑理论教师资源平台建设;3)课程作业设置及成果积累、展示以建立课程仪式感.实践操作证明这样的方式能有效推进建筑理论教学由粗放向精细深入的方向发展,为师生的专业学习长进提供了机会.
《建筑史纲》课是建筑学、城市规划和景观建筑设计专业本科生学科基础课之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将使学生初步了解和认识世界建筑艺术,提高学生的建筑历史知识素养和建筑艺术审美能力,并通过基本阅读训练掌握关键知识点,使其对图像有初步的判读能力,对建筑现象的相关社会文化内容有初步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随着电控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往固定静态的建成空间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心理和物质需求,互动建筑空间逐步为设计师的关注焦点和实践对象.本文讨论了互动建筑的过去、发展和现状,并探讨了互动建筑未来的设计和实践可能性.
本文梳理了钱学森提出的“山水城市”研究现状和“山水城市”思想在当代城市建设实践中的误读及面临的问题,并对中国古代山水城市的本质进行了剖析,提出了“山水文明”的城市建设理念.本文对古代山水城市营建思想的当代实践典型案例,深圳中心区的选址、规划、空间拓展历程、中轴线景观机制、环境格局与水口关系等进行了研究.论证了深圳中心区空间拓展、规划建设,既继承了中国传统城市营建的传统理念和哲学思想,也符合现代城市
本文以《中国建筑之道》为分析对象,根据其研究问题的类别指出该著作属于阐释性史学范畴,通过梳理其理论架构,指出其中包含的研究方法与成熟的研究方法相合之处,力图发现该书对于同类研究的启示性价值.
作为近十几年来被引入到国内的一个理论话语,有关于“建构”的理论研究逐渐成为一个热点,并且业已形成了与建筑实践之间的有效互动.然而,作为具备跨文化视野与建筑历史研究基础的“建构”理论,其同样应当在当代的中国建筑历史研究中发挥作用.有鉴于此,文章对于“建构”应用于中国建筑史研究的若干适用条件做出讨论,进而展望了其应用于中国建筑史研究的若干可能性.
随着中国建筑遗产保护意识和能力的增强,对建筑展览个案的批判性评论已发展为探讨建筑博物馆的创制.作为建筑博物馆国际联盟(ICAM)会议创办国,和已拥有60多年国家建筑博物馆经验的芬兰历史值得借鉴.基于博物馆的历史文献,结合实地考察和专家访谈,本文将重点研究芬兰建筑博物馆在筹备、选址、财政等创制要点方面的历史,从而分析和总结其适用于中国的经验和策略.
1923年,苏工专建筑科在第一批留日归国建筑师们努力下得以创办.它不仅是中国近代第一个高等院校的建筑科系,同时也开辟了非学院式建筑教育的先河.苏工专建筑科课程体系带有明确的谱系特征,其注重工程性、实用性的课程设置间接受到英国实用性建筑思想影响,并直接传承于日本东京工业大学建筑学科,并对其后的中国近现代建筑教育产生不可忽视的作用.从国际交流影响的视角对苏工专建筑科进行考察,一方面,有助于今天对中国近
本文试图进行传播学与建筑学交叉学科的研究.具体将基于跨文化传播理论,来理解曾活跃于岭南地区的侨居现象.选取佛山侨居作为研究对象,深入挖掘本土民居向华侨民居转变这一现象背后的跨文化传播机制,为相关研究提供一种崭新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