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噻吩/二氧化钛复合物的水溶液合成及其对铅吸附性能的研究

来源 :2015年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tmpjord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采用一种便捷、环境友好的方法,在酸性水溶液中合成了聚噻吩/二氧化钛复合物,并研究了其对水体中铅离子的吸附行为.合成的复合物采用FT—IR,EDS,Zeta电位,BET分析等方法进行了表征.实验结果表明,所合成的聚噻吩/二氧化钛复合物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229.660 m2/g).等温线实验结果表明其吸附行为更适合Langmuir模型,并且从模型得出最大吸附量为151.52mg/g(25℃)以及173.61 mg/g (45℃).动力学数据适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说明该吸附行为中,化学吸附为主要的速率限定步骤.最后,通过对吸附前后复合物红外光谱的比对发现,铅的吸附主要通过螯合和离子交换进行,同时,物理吸附和静电作用也发生了作用.
其他文献
目的:在光照和暗培养条件下分别考察不同浓度双酚A(BPA)对普通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生长特性的影响,以及普通小球藻生长过程对BPA的去除效能.方法:试验在250mL的锥形瓶中进行,在光照和暗培养两种条件下,投加不同浓度的BPA进行培养.试验考察了藻细胞数目、BPA、叶绿素等指标.结果:结果表明,光照条件下0~20 mg·L-1以及暗培养条件下0~10mg·L-1BPA浓度
基于确知测度数理统计空间,以北京通州北运河补水净化工程为例,采用未确知测度评价模型对其进行综合评价,以制定水质水量波动期间的臭氧生物活性炭工艺优化策略.结果表明,相对于灰色聚类分析模型与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模型,未确知测度评价模型对制定工艺优化策略具有一定的优越性,其单指标测度函数构造合理,并且对评价空间实现了有序分割,能建立起置信度识别准则与评分准则,提高了评价对象相关于若干指标的分辨率.通过建立和
寒潮是东亚冬半年主要的天气过程,对改善寒潮活动区域的空气质量具有一定的作用.本研究利用欧洲中期数值预报中心(ECMWF)的气象数据确定出2001-2012年冬半年(10-次年4月份)中国区域的寒潮事件,结合中国环保部发布的中国重点城市空气污染指数(API)数据分析了寒潮对空气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寒潮爆发前,我国中高纬地区城市的API值偏高,其空气污染程度较低纬度城市严重;(2)寒潮爆发后,
2013年1~12月在重庆市主城区运用URG-3000ABC型中流量颗粒物采样仪同步采集PM2.5环境样品,对PM2.5及其中水溶性无机离子进行分析,探讨其浓度、组成、时空变化特征及转化机制.分析结果显示,采样期间PM2.5年均浓度为123.43μg/m3,水溶性离子中SO2-4、NO-3和NH+4二次离子成分是颗粒污染的主要贡献者,各组分浓度占PM2.5比例分别为21.28%、7.50%和9.1
水体的重金属—抗生素复合污染问题日益严峻.在该类复合污染的水体中,由于污染物具有初始颗粒偏小、颗粒表面所带电荷的正/负电性易变、污染物亲/疏水性易转换等絮凝难点,传统絮凝剂对此类水体的净化能力有限.针对这些絮凝难点,本工作中成功设计、制备了一种兼具pH敏感性(等电点为8.0)和温度敏感性(低临界相转变温度为33℃)特征的双敏壳聚糖基絮凝剂CND.选取铜—四环素模拟水样,研究了CND的絮凝脱除能力,
大气中HNO2和O3光解是OH自由基的重要来源,对大气复合污染形成非常重要.本研究基于珠三角大气超级监测站2013年10月大气HNO2、NOx和O3浓度、相关光解速率常数及太阳辐射等参数的在线监测结果,分析了当地HNO2变化规律与污染特性,并测算了通过HNO2和O3光解产生OH自由基的速率.观测期间,HNO2小时浓度为0.48~9.92μg/m3,平均浓度为3.02μg/m3;HNO2光解产生OH
从土壤和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二沉池污泥中共筛选出24株菌,其中有明显絮凝活性的共8株,经过复筛获得1株高效絮凝剂产生菌,命名为MBFS—17,经分子生物学鉴定为芽孢杆菌.通过单因素和正交实验对MBFS—17菌株培养条件进行优化,实验结果表明:MBFS—17菌株的最佳碳源是蔗糖,最佳氮源是鱼蛋白胨,在碳源浓度为14g/L,氮源浓度为0.5g/L,温度为30℃,pH为8的条件下,MBFS—17菌株所产絮
针对养殖废水污染物浓度低的特点,采用正交实验方法,以氮磷的去除率为指标,分别实验研究了钠基膨润土、原位柱撑膨润土(PMCs)、铜改性膨润土、溴化十六烷基三甲铵(CTMAB)改性膨润土以及聚合氯化铝(PAC)等在不同的矿物投加量、搅拌时间和pH条件下处理模拟养殖水的效果.综合考虑相关因素,确定上述五种净水剂处理氮浓度为0.5mg·L-1,磷浓度为2mg·L-1的模拟养殖水的优条件分别为:钠基膨润土,
本课题研发了一种新型组合生态反应器(以生态植物与生物纤维介质为主要单元构件),以强化水体生态修复效果.并以其为处理对象,通过实验观察水中总磷、总氮、COD等一系列指标的变化.以污水处理厂的污水为实验用水,通过比较配置了不同植物的反应器对水的处理效率,选取最优植物配备,并以确定的最优配比配置反应器,系统地研究了生态反应器的处理机理和效果.经过实验分析发现,反应器的污水处理效果优于污水处理厂的二级工艺
将以磷霉素为唯一碳源驯化完成的活性污泥接种到接触氧化池中,采用水解酸化—接触氧化工艺处理磷霉素制药废水.该研究比较了接种驯化污泥前后反应器处理效果的差异,并通过PCR—DGGE技术探讨了接种前后反应器中微生物种群演替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驯化污泥接种到反应器后,活性污泥系统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对COD负荷的去除率高于原污泥系统,但对磷的去除率不稳定.同时运行40天后,接种污泥的系统形成了自己的种群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