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玛窦、鄂本笃笔下的明末肃州

来源 :甘肃历史学会,中央肃州区委,肃州区人民政府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minfeng_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鄂本笃为研究明末肃州提供了第一手的宝贵资料。如果说,当时的澳门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咽喉,那肃州就是“陆上丝绸之路”的咽喉。处在交通要道上的肃州,得益于明朝中央政府与西域诸国的朝贡贸易,每年有成千的穆斯林商人来到这里交易,售卖的货物主要是玉石、皮货等物,得钱后购买肃州地区的大黄、豆蔻等物产。因此,明末肃州得“以此极边之地而有如此之富庶”。从鄂本笃、利玛窦的记述中,对明末肃州的实际情况可窥其一斑,并与我国史籍记载相印证。
其他文献
肃州位于河西走廊中部,战略地位极其重要,但由于现存史料匮乏及研究者兴趣不同等原因,某些时段的肃州历史还有待深入探究.例如,公元八世纪六十年代中期,与李唐王朝同步,河西地区也正在发生历史巨变,当时的肃州究竟经历了怎样的变故,即有待梳理探讨.笔者在研读法藏敦煌文书P.2942的过程中,注意到其中存留的一些相关史料,遂结合其他文书与传世史籍进行分析解读,形成了一些看法.
吐蕃是藏族人的祖先,松赞干布在位时统一了藏族各部,建立了奴隶制国家.奴隶主贵族阶层为了获得更多的奴隶,不断地同周边地区发动战争,与唐朝争夺陇右河西之地的土地和人口.安史之乱爆发后,唐朝将河西驻军调回中原平叛,吐蕃乘机争夺河西之地.代宗广德元年(763年),"吐蕃入大震关,陷兰、廓、河、鄯、洮、岷、秦、成、渭等州,尽取河西、陇右之地""数年间,西北数十州相继沦没,自凤翔以西,邠州以北,皆为左衽矣".
文学与其产生和作家成长的地理环境之间,存在着天然联系.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中国文学研究领域中,文学地理学的批评方法日益受到学界关注.文学地理学,即文学地理批评,是以文本分析为主,把文学与地理相结合的一种文学批评方法.文学地理学旨在研究具体作家作品的地理空间问题,探讨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对作家创作的影响,包括气质、心理、文化底蕴、价值观念、审美取向、艺术感知等方面的影响,进而对文学作
陶谐的西行诗在明代贬谪文学与边塞文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价值。作者的同乡王野评陶谐的《西行稿》说“词之切真,论之公正,意思之深远,格调之高古。”可谓公允符实。历代西部边塞文学形成一种中国文学史上特有的“西游”动态文学。而明清时期的“西游”动态文学中,贬谪文学是一枝奇葩,清代纪昀、洪亮吉、林则徐等人步陶谐的后尘,壮大了贬谪文学的队伍。而这支贬谪文学队伍的文学创作,又跟河西走廊息息相关。正如梅新林先生所
明清交替之际,北方农牧交错地带的内地化进程,伴随着农牧生产方式转变、民族人口迁徙、省域边界外展等社会变迁.长期以来,不同专业背景的学者从各自不同的角度研究这一问题,成果丰硕.本文以16-18世纪为研究时段,探讨在边陲内地化进程中,河西走廊西端肃州镇在不同时代主题下的社会变迁.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中外音乐艺术交流的黄金时期,琵琶作为当时音乐的代表,见证了当时中外艺术文化交流的新高度.目前研究者对琵琶乐器的关注较多,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琵琶形制及演变、琵琶演奏、唐代诗歌中的琵琶等方面,对唐代琵琶与中外艺术文化交流方面进行研究,尚有很大空间.韩淑德、张之年的《中国琵琶史稿》主要对琵琶产生年代、地点、发展、影响等方面进行考证与探讨,还对其代表性演奏家、曲目、乐谱进行介绍,并总结了琵
关西七卫与明朝存在政治上的隶属关系,在明代前期对拱卫嘉峪关、肃州,乃至甘肃镇的安全起到了重要作用.明代中期以后,由于瓦刺和吐鲁番的先后崛起,七卫相继废置.其中,沙州卫设立于明永乐三年(1405年),废置于正统十一年(1445年),属于"肃州三卫"之一.学术界对关西七卫的研究较多,主要集中在七卫历史、地望、民族等方面,并且大多是将沙州卫置于整个关西七卫的大背景下进行讨论,对于沙州卫兴废史的专题研究则
作为边防研究,明代"九边"一直是史学界关注的一个重要内容.九边中的延绥、宁夏、甘肃、固原四镇,是明代在西北的四大军政重镇,而其中甘肃镇则是这四大军事重镇之一,构成明代河西防务的重要军事体系,形成西北对中原的藩屏.由此,作为区域史研究重要组成部分的明代河西研究,有必要对有关河西边防地位的确立研究成果作一述评.
在技术升级加速以及研发成本下行的时代背景下,艺术品消费金融完成了从概念到落地的飞速发展.通过对金融工具的技术创新,实现艺术品由小众投资走向大众消费,推进艺术品消费的蓬勃发展.然而,作为技术经济语境中的试验田,艺术品消费金融创新还存在着交易结构失衡、交易模式不规范、交易征信体系不健全、金融化泡沫严重等诸多问题.相关技术创新不足、技术方法滞后及技术标准不一是阻碍艺术品消费金融健康发展的主因.只有从新技
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困境的长期之道在于完善银行信贷决策的法治环境,促进信贷资源的有效供给.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的关键路径是信贷市场法治化,通过降低融资抵押成本、资金错配成本、贷款期限成本和信贷产品匹配成本,实现信贷规模经济效应、资源配置效应和创新效应,最终降低企业信贷融资成本.推进供给侧改革,就是要推进金融生态环境、金融信用体系和金融治理体系的法治化进程;构筑信贷供给侧的法治框架,实现信贷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