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病人心理健康及有关心理社会因素调查

来源 :第三届全国老年内分泌代谢系统疾病学术会议——糖尿病与心脑血管疾病新进展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res20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为探寻社会心理因素,个性特征和负性情绪与脑卒中的病因学联系.方法:对86例脑卒中患者和85例正常人应用MMSE,LES,SSRS,EPQ,SCL-90,SAS,SDS,及一般情况调查表进行对照调查.结果与正常组对照,脑卒中组负性生活事件分更高(P<0.01),社会支持度更低(P<0.01);在个性特征方面脑卒中组有更高的E分、N分,更多的外倾行为和情绪不稳定性格;负性情绪方面脑卒中组在焦虑/躯体化、认知障碍、阻滞、绝望、睡眠障碍和焦虑抑郁总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负性生活事件多发,缺乏亲人和社会支持,不良个性特征和负性情绪可能是脑卒中发生发展的危险因素.
其他文献
临床上,各种颈椎疾病和颈椎脊髓损伤很多,严重者需要手术治疗。随着颈椎手术技术的广泛开展,手术并发症也越来越多。本文收集1980年以来我们实施1216例颈椎手术中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分析探讨颈椎手术并发症的发生与防治。
经过近60年的探索和发展,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手术技术逐步成熟,已成为目前治疗颈椎病的常规术式。但临床和实验研究发现融合术后可出现多种并发症。包括融合不良致假关节形成;相邻节段应力增加导致的退变;融合后继发小关节肥大导致的疼痛性椎管狭窄;供骨区疼痛、感染等。椎体融合手术只能在牺牲了脊柱正常可动性之后才起解除疼痛,稳定脊柱的作用。如何减少和防止手术邻近节段的应力集中,椎间盘退变,并最大限度地恢复和重建颈
近年来,对颈椎OPLL症多数学者趋向于早期手术治疗,有关手术治疗的文献报道日益增多,手术方式不断改进,但各有其优缺点及一定的适应范围。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是一种较好的颈后路减压术式。1978年平林报告应用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颈椎管狭窄症以来,该术式广泛应用于临床。某院自2003年3月~2006年10月应用改良大Z形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近年来随着我国步入老龄化社会、骨科医师手技水平的提高和现代科技的不断进步,当前各地区医院、甚至县级医院及职工医院均可开展颈椎前后路手术。随着施术病例增加,其并发症及返修率不断上升。因此,目前有必要重新审视与颈前路手术相关诸问题,以求统一认识和完善这一技术。本文对手术病例选择、醉选择、切口选择与术中注意要点、减压术式的选择、植入物的选择等内容进行了介绍。
颈前路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可以同时进行脊髓减压、植骨融合及内固定,是目前治疗颈椎病最为常用的手术方式。脊髓的彻底减压、通过植骨融合内固定恢复椎间隙高度及颈椎生理弧度是取得良好手术疗效关键。随着颈椎外科技术的进步,在进行脊髓减压时不但需要切除突出的椎间盘、椎体后缘增生的骨赘,而且强调切除增生肥厚的后纵韧带,植骨材料除采用自体髂骨外,钛网、椎间融合器应用可以免除大块髂骨切取后遗留的供骨区疼痛及骨折等并
颈椎病已是目前的常见病,且趋向年轻化,一般治疗效果均不理想。本院采用凤池穴位注射,配合按摩、牵引、功能锻炼治疗各型颈椎病96例,取得良好效果,现对其进行了介绍。
本文介绍了颈椎病的分型,简述了颈椎病的X线检查内容,并就颈推病的好发部位进行了分析,提出了颈推病的诊断注意事项,最后就颈椎病的CT检查、颈椎病主要CT表现、螺旋CT扫描及图像后处理技术进行了论述。
多层螺旋CT(MSCT)的特点是除了扫描速度加快以外,主要是由于具备了各向同性的技术创新,所以其图像后处理功能具有极大的潜力和优势以及非常广阔的前景。MSCT的容积扫描范围大,采集的数据信息量多,加上优秀的软件设计,可在操作平台上自由地实时地变换重建图像的方向和角度,辨别病变与周围组织结构的关系。还可使用多屏幕将横断、矢状、冠状位置同时显示出来,达到互相精确定位,这样对观察椎间微细关节结构关系和确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据一般统计,当临床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后只有10%~20%的病人需要手术治疗。多数腰椎间盘突出后可经非手术疗法得到缓解或治愈。近年来,国内外学者通过影像学的追踪观察,发现部分腰椎间盘突出可以被自然吸收。而椎间盘突出后自然重吸收过程涉及到一系列的复杂的形态学、生化指标的改变。这一复杂过程需要经过合适的动物模型去正确分析验证。大鼠是实验过程中常用的动物,其有实用经济,
目的:了解临床认为血糖控制"良好"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动态血糖波动状况.方法:选择15例糖化血红蛋白<7%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72小时连续动态监测,分析其血糖谱.结果 通过动态血糖监测,发现临床认为血糖控制良好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15例中,有10例患者发生低血糖,发生率为66.7%,多发生在夜间,占总低血糖时间的47%,其发作时多数无自觉症状,仅3例有低血糖反应.结论:看似血糖控制良好的老年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