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异中的智慧--作家与教师作文教学行为对比随想

来源 :中国教育学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rrej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一个作文教学的践行者,笔者认真拜读了肖复兴的《我教儿子学作文》一书。作者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其子肖铁毕业于北大中文系,现在美国攻读博士。肖复兴以自己的写作理念指导儿子的写作并细心收集着儿子从初学写作到高中毕业的一篇篇文字,将这些文字整理后著成此书。对从事作文教学的教师们来说,该书的确是一份宝贵的学习材料。
  仔细通读全书后笔者发现,作家和教师在教写作上有许多相同之处,如:重视兴趣、注重积累、强调观察获取素材等。同时,也发现了五处明显的差异,分别为:启蒙思想的差异:作文其实很简单;言语表达的差异:朴素的言语是最好的;指导方法的差异:学作文就是学改作文;写作步骤的差异:先讲后写才科学;评价理念的差异:虚构和贪多是不可取的。这些差异是很有价值的,体现着作家对写作行为本身的理解以及在此基础上实施的充满智慧的教学行为,当然也决定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其他文献
在大学管理中,我们要努力克服泛行政化倾向和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要使学生处在他们应该享有的法律地位,要创造并保持一种良好的软环境,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大学的基本功能,建设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主义现代新大学.
和谐文化建设对高等教育的质量及其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针对目前高等教育质量问题上存在的认识困扰及实践局限,需要构建符合和谐原则的质量管理体系,结合办学实践,政府需要确立明确的指导性质量标准,为各类高校创设良好竞争环境,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将院校自我评价与外部评价相结合,构建促进和谐的高等教育质量评价体系.
作为整个社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校园的和谐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产生直接而深远的影响.和谐校园离不开大学文化的引领和支撑,大学文化建设为构建和谐校园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命脉.因此,在新形势下,要从高校和谐发展的战略高度重视和加强大学文化建设,增强大学的文化自觉,全面把握大学文化的基本内涵和重大意义,大力开展大学文化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用深厚的文化之魂统领高校各项事业的和谐发展.
多校区办学为高校提供了更多发展空间,也给高校党建工作带来了一些新问题.加强多校区党建工作,要坚持“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中心,检验党建看发展”的指导思想,按照“健全组织、完善制度、开展活动、发挥作用”的工作思路,积极探索多校区党建工作的对策与措施,发挥好党建工作的方向引导和保驾护航作用,促进学校又好又快的发展.
高校是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主要阵地和重要力量,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校园方面,高校面临着一些共同的普遍任务.异地办学的重点高校在和谐校园建设方面更具有开放性和特殊性,必须进一步加强与校本部和所在地和谐关系的建设,与校本部和地方形成良性互动,共创和谐社会与和谐校园.
会议
大学精神和大学文化是大学的灵魂,是一所大学发展的生命表征。通过对大学精神与大学文化的思考,可以看出,二者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通融互动的,只有二者滋养共生,创建和谐大学才不仅仅是一种期待。
大学文化是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建设与发展的重要动力,是凝聚人心、鼓舞斗志、催人奋进的旗帜,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的内在要求与重要体现,是体现学校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是建设和谐大学的精神纽带和思想保证。大学文化崇尚“和合”,追求和谐的精神境界,营造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学术环境,积极追求人与学校的全面和谐发展。
课堂的实效性问题已成为当前语文课堂教学中倍受关注的问题,如果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语文教学将会偏离方向,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只能成为一句空话。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首要的是教学评价,要注意目标设定的有效性、学生参与的有效性和学生各种能力训练的有效性。
当前的学生作文,至少有两个问题没有解决好:一是缺少作文材料,处于"无米下锅"状态的学生不是少数;二是不能自由作文,学生总感觉是在被迫作文。小学作文教学中的这两大难题,在阅读作文教学实验中得到了较好的解决。如果把阅读作文和命题作文进行比较,可以看出阅读作文材料具有丰富性和多样性,材料积累和语言积系具有统一性和同步性,学生作文方式具有自主性和选择性等优势。本文还介绍了几种学生使用频率比较高的阅读作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