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高效教育见习模式 促使师范生进入角色状态

来源 :全国化学教师教育第三届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tttt204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见习一般是指组织师范生进入与培养方向一致的职业环境,亲身体验从业者工作程序和状态的一种教学形式。教育见习作为学习教学论的一个实践环节,主要作用是弥补课堂教学中的不足,以提高师范生对教学论理论的理解能力,促使师范生及早进入色色状态,丰富其工作经验,增强上岗适应性,尽快实现就业。 本文从三个方面阐述:1.旧有的见习形式的局限性。2.构建高效的教育见习模式。3.新的教育见习模式实施效果。
其他文献
本文从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方面探索了对21世纪高职高专计算机应用专业的教学改革思路。
计算机学科本身的特点,决定了高职计算机教学从内容到方法的多样性、复杂性、求异性。只有抛弃旧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才能摸索出符合高职实际的计算机教学模式。文章从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等方面探讨了在新时期下高职计算机教学的改革。
信息化程度正在成为衡量国家或地区现代化水平的标志。本文通过对印度计算机教育基本情况的介绍与分析,得到我国高校计算机教育的启示。
本文从现代教育技术的角度,较系统地阐述了在高等院校,影响提高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知识基础教育”教学质量的四大因素,即:教师、教材、教学方式、教学设备。
职业教育具有明确的职业定向性,职业教育体系是高等教育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本文从职业教育体系中的电子商务专业出发,提出了一种将电子商务专业划分为两个专业方向的思路,并就这两个专业方向的设置意义、结构、课程等做出分析。
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面临着改革,如何将中学的计算机基础教育与高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育进行衔接,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如何在基础教育中培养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一个良好的学习基础;如何将计算机技术教育和职业教育相结合,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解决。
随着中小学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推广和普及,高校的第一门计算机基础课除了对新生所学内容进行查漏补缺及加强系统性外,重点应放在培养和提高大学生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上。本文提出了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中培养大学生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的几点建议:教师授课时应把应用意识贯穿于各个基础模块中、应精心设计能够反映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实验、在考试中应加大应用型试题的比重。
本文结合教育部二十一世纪初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21世纪初一般院校工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与实践》中计算机课程的改革研究与实践课题的实施,探讨了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的改革思路。
新世纪的我国教育,面临着日新月异的世界环境和科技发展态势,在素质教育下要提升学生的素养必须特别重视先提升对教师专业素养的培养。
新世纪的基础教育中,教师信息素养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我们选择了高师化学教育专业本科生信息素养培养为研究课题,进行了职前教师信息素养构成、信息素养现状调查,相关课程设置研究,进行了实证性研究。寻求培养具有较高信息素养和专业特色的教师教育途径和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