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增加城乡规划依据框架适应性的探讨

来源 :200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Y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围绕城乡规划依据框架适应性建设问题,通过分析市场在城乡空间资源分配中的作用,认为房地产开发行为是房屋商品的生产行为,禁止性规定将成为法规体系建设的核心,提出公共空间品质的管治和维护将成为政策性规划和管理的重点,规划行政应淡出出让用地的具体空间分配领域,专业规范与行业标准将成为主导出让用地空间利用质量的主体等思考。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几点城乡规划依据框架适应性建设的建议,希望通过完善规划法规、规划编制成果和规划技术标准等体系,构建合理的地方性的城乡规划依据框架,增加其适应性。
其他文献
新的城乡规划法出台后,城市规划的传统领域从城镇空间扩大到城乡空间。同时,社会经济的发展也使我国城乡融合发展的趋势日益明显,城乡关系日益密切。但是,农村地区长期以来缺少规划控制,空间资源的利用相对低效,迫切需要通过城乡规划的编制,统筹城乡发展。笔者认为,县(区)由于在空间尺度、行政管理方面的特点使其成为编制城乡规划的最佳地理单元。文章探索了县(区)域城乡规划编制方法,认为应当从城乡统筹的原则出发,改
本文以工业区用地功能组织存在规划设计理论依据不足,深度不够,缺乏科学理念等问题作为研究的切入点,提出运用产业链理论通过研究产业价值链、供需链、企业链和空间链的方法把握工业区的内生机制,构筑工业区产业规划框架,在产业支撑的骨架下合理组织工业区用地功能。
论述了哈尔滨工业用地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哈尔滨工业用地进行SWOT 分析,探讨适合哈尔滨的工业用地布局模式和适用范围,提出哈尔滨工业用地布局重点发展都市工业用地、旧工业用地和生态工业用地布局,重点发展经济复兴型、生态改造型、保护利用型三种类型的模式,并从中心区、城区、郊区三个方面提出哈尔滨城市工业用地布局发展方向,使课题具有操作性和可读性。
目前,我国经济持续高速的发展是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为特征的粗放型增长。为维持GDP 的高速增长,我国付出了沉重的资源和环境代价,城市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成为当前城市发展的重要议题之一。体现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上,如何节约集约利用城市土地资源成为当前城市规划者们探讨和研究的核心。本文以长沙市黎托片(武广客运站场周边地区)为例,通过借鉴国内外节地模式的探索,从武广客运站场的复合立体开发、地形、和谐社会宜
本文通过对城市的本质和其内涵的研究,力求从复杂性理论的角度,揭示城市内部发展、演化、衰亡的规律和范式。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首先,阐明了城市的本质是由于其内部的人的复杂性所引起和形成的;其次,对于城市复杂性的内涵、特征等要素进行了论述,力求得出城市复杂性的核心观点;再次,通过对城市复杂性的演化机制进行研究,从自组织、动态演化、方面说明了城市系统复杂性范式的动力所在。
近年来,我国很多大城市的发展面临着城市空间结构与交通发展互相不适应的问题,影响着城市整体功能的提升。同时,不少大城市的轨道交通和快速干道系统已经进入大规模的快速建设阶段,许多城市也即将步入该阶段,利用快速交通的发展来疏解大城市的交通问题并促进其空间结构优化是一个重要契机。本文首先对当前我国大城市空间结构的现状特征进行总结,提出其存在的以圈层式空间外延方式为主、中心城区密度过高等诸多问题。然后对城市
人类面对来自自身和环境的双重压力和挑战,无法回避城市化进程中的历史悖论。文章从城市空间架构的文化维度来审视城市的建设和发展,阐释了城市空间文化的绵延性、空间展开的多样性及其超时空性。
近些年来在以“理性”为其专业重要特征的城市规划领域中,女性从业人员以及在读女生人数的变化有了一些新的趋势。本文以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城市规划系10 年间(1997-2006)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入学人数以及男、女生比例的数据调查研究为例,探讨在新的时期内城市规划专业中专业女性人数比例变化的趋势,并对该趋势对于城市规划专业在未来发展的影响进行进一步的阐述和研究。
宜居城市集中体现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历史和现实的生活方式,因而也集中体现了人类文化和物质空间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它的发展建设主要受到自然环境、城市化进程、文化水平、生活成本等多重因素的影响。本文从影响因素解析入手,以杭州为例,结合市民的主观感受调查与分析,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互补,更好地指导宜居城市的发展和建设。
城市生活质量的提高有利于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从而促进城市增长,但城市的快速增长却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城市生活质量,进而阻碍城市的进一步发展,而将生活质量理念融入城市规划则能缓和或降低城市扩张给城市带来的负面影响。因此,笔者认为城市规划中应增加城市生活质量的主题内容。本文从对生活质量的理解出发,通过分析城市生活质量、城市发展与城市规划之间的动态关系以及把生活质量理念融入城市规划的现实意义两方面为理论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