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在CB2激动剂治疗RA骨质破坏中的作用及机制

来源 :中华医学会第十八届骨科学术会议暨第十一届COA国际学术大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hskaoy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和目的: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类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特点主要是慢性进展性和侵蚀性关节炎,发病机制主要是炎性细胞的浸润、滑膜病理性增生和骨质破坏为主,发病率以及致残率都比较的高.RA在临床上的治疗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如今的这些治疗方案和治疗药物对一部分RA病人依旧不敏感,所以研究新的治疗靶点就显得意义非常重大.近年来,Ⅱ型大麻素受体(Cannabinoid receptor 2,CB2)在许多疾病领域成为研究热点,包括过敏性接触性皮炎,多发性硬化症等,主要因为它在外周免疫系统中表达并且具有显著地抗炎效果.另外,由于CB2激动后不会产生中枢神经系统方面的副作用,使得它成为研究中关注的焦点.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在于探究CB2能否成为治疗RA的新靶点,分析CB2选择性激动剂HU-308通过Wnt通路对RA骨质破坏治疗作用的可能机制.
其他文献
目的 分析肝脏炎性假瘤(IPTL)的CT/MR表现,总结肝脏炎性假瘤的一个相对特异征象. 方法 共16例IPTL,常规肝脏CT及/或MR平扫及动态增强.回顾分析经穿刺活检或手术切除后病理诊断为炎性或坏死性病变、影像为局灶性病变共39例,其中具有相似影像特征表现9例;另搜集整理有类似影像特征表现病例共7例,前瞻性分析并经复查后临床诊断为IPTL. 结果 (1)一般资料分析.16例IPTL中,男性
目的 回顾分析微小肝癌(micro-small hepatocellularcarcinomas,MHCC)的MR表现,初步提出微小肝癌MR诊断条件,提高对微小肝癌的认识和早期诊断率. 方法 搜集整理慢性肝病背景MR诊断的微小肝癌患者共100例(112个癌灶),其中已知肝癌治疗后复发的微小肝癌及慢性肝病定期复查中诊断的微小肝癌各50例(A/B组,57/55癌灶),分析比较其MR平扫及动态增强
目的:脑局灶性皮质发育不良(focalcortical dysplasia,FCD)是儿童顽固性癫痫的常见病因,由于病损轻微,常较难以诊断.高场MR的应用,为FCD的影像诊断提供了有力依据.本研究旨在评价高场MR对FCD的诊断效力.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01-2016.05期间入院的12例FCD患者的MR资料.患者均经手术或活检证实为FCD,依据Blumcke分型诊断标准,分为三型,其中FC
目的 针对近年来国内外流行的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采用直接前入路DAA(direct anterior approach)手术入路,比较和探讨采用不同入路DAA和后入路PA(posterior approach)的手术效果、临床疗效初步分析。方法 5-6月赴全美骨科排名第一的HSS进修学习,期间恰逢DAA和PA的激烈辩论会,会后结合我国及我院的实际,初步分析和比较2种手术方式的手术效果、临床疗效,选取
会议
目的:总结快速康复外科理念下腕关节镜诊治TFCC(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损伤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方法。方法:收集我科2015年1月至2016 年3月TFCC损伤且符合纳入及排除标准的患者4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对照组实施腕腕关节镜围手术期常规护理,观察组遵循快速康复外科理念(FTS)进行围手术期护理。随访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的腕关节功能评分(conney评分)、患者满意度及住
目的:通过改变miRNA-150-5p在脊索瘤细胞U-CH1中的表达水平,研究miRNA-150-5p对脊髓瘤细胞增殖、侵袭、放射敏感性等作用的影响。方法:前期研究通过microRNA芯片技术对脊索瘤组织和胎儿髓核组织的miRNA表达谱进行了分析,发现miR-150-5p具有显著的差异性表达。在25例脊索瘤标本和8例胎儿髓核组织中采用qRT-PCR技术验证miR-150-5p表达水平。通过转染特异
目的 探讨建立、推进及进一步深化医护一体化护理模式在骨科病房的实践及应用效果。方法:从2015年3月开始我科实行医护一体化工作模式,医护一体查房,共同制定患者术后康复锻炼计划,比较实施前后医护合作度、护士工作满意度及住院患者满意度。结果 实施医护一体化工作模式后,改善工作流程,定期实行医护大查房,形成了相互配合、相互协作的良性机制,使医护之间的沟通更及时、更准确,医护关系和谐,配合度更密切。医护共
目的:症状性副舟骨(Symptomatic accessory navicular)又称副舟骨源性胫后肌腱炎(Accessory navicular posterior tibial tendinitis),是存在副舟骨的基础上,发生的胫后肌腱运动性损伤。副舟骨源性胫后肌腱炎可导致活动后足内侧疼痛,限制患者活动,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本研究探讨副舟骨源性胫后肌腱炎的手术治疗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
目的:探讨和分析采用人工肱骨头置换术治疗复杂肱骨近端骨折的适应证、手术技术要点和早期疗效方法:通过比较工医运动医学科2015年12月至2016年7月期间的手术3例,对3例肱骨近端部分骨折伴肱骨头脱位的高龄患者,早期手术行人工肱骨头置换术,术后的护理与功能锻炼计划紧密联系.结果:3例患者术后都未发生感染、神经损伤、关节脱位和假体周围骨折等并发症.3例患者都做好回访工作,3例患者均能完成日常生活动作(
目的:分析骨折术后手术部位感染SSI的原因.方法:2000~2015年15年间,收治骨折术后手术部位感染(SSI)650例分析.闭合性骨折手术感染350例,开放性骨折手术感染300例.闭合性骨折术后感染率高,是本组的特点.开放性骨折以ⅢB骨折为重点.骨折术后感染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就手术本身而言,多因手术失误或过度治疗.例如1.粗暴大量剥离骨膜;2.钢板内固定配合钢丝环扎;3.同一处骨折用多块钢板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