宪法学视野中的知识产权

来源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ager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TRIPs的推动下,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取得了与国际接轨的良好成绩,知识产权的私权属性也一再得到确认。但基于知识产权客体所承载的社会义务以及国际人权公约对知识产权人权属性的基本定位,国内亦有相当的学者提到了知识产权的公权属性或者其“公权化”的倾向,本文认为,所谓公权与私权,不过是权利在不同法域的称呼,而其实质区别首先体现在不同法域中对主体属性定位的差异。在宪法学的视野中,作为宪法基本权利而存在的知识产权,首先表现为公民的私有财产权,对应于有限政府的需求;其次,知识产权的产生以公民的思想自由与表达自由的享有为前提,宪法的规定确保了主体的人格独立;最后,知识产权在宪法中应当回应人权的需求,在实现人类共存中进行有限度的“分享”。只有在宪法中对知识产权进行准确定位,才能正确指导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的建构,为知识产权的私法与公法保护提供依据。
其他文献
2010年1月1日,中国—东盟自贸区启动,标志着中国和东盟将以此为起点,在货物贸易、服务贸易与相互投资三大领域全方位互动推进,中国与东盟各国间的经贸关系将更富有活力,合作前景更加广阔。随着中国与东盟各国间产品关税的降低,越来越多的中国产品进入东盟市场。商标作为市场开拓和市场竞争中的重要武器,在我国企业开拓东盟市场的重要作用日益突显。本文通过对东盟市场经济、政治制度、宗教文化及商标法律制度的特点分析
近年来,伴随社会公众权利意识的提高和当前各国刑事司法的滞后,传统意义上国家对刑罚权的独占地位越来越受到挑战。刑事和解制度作为一种新的纠纷解决模式,以对被害人、犯罪人全面保护为其根本目的,通过各方对程序的有效参与,营造一个相互交流的空间,可以消除隔阂,抚慰被害人的心理。犯罪人也可在承认错误和进行社区服务的过程中提升重新与社会结合的能力。总之,刑事和解可以弥补被破坏的社区关系,在相互谅解的基础上恢复社
三系杂交品种转让合同的标准是该特定杂交组合的配制权、销售权,杂交品种亲本的品种权并不转让。用三系法配制杂交种只需要不育系和恢复系繁殖材料,保持系只是在选育不育系和繁殖不育系过程中起关键作用。因此,转让方需要每年向受让方提供不育系和恢复系繁殖材料,以供受让方配制杂交种所需。杂交品种转让及独占许可使用中,受让人、独占许可使用人事有对标的品种的独占权利,杂交品种权人自己不得生产销售该杂交品种、也不授权他
“尽职调查”Due Deligence一词最早源于英美法系中的普通法,布莱克法律词典将尽职调查定义为通常一个人在调查过程中,寻找合适的法律要求或解除义务时应保持的合理谨慎。很多法律尽职调查者认为,法律尽职调查是为了发现法律风险,防止公司并购过程中所可能存在的风险。这是不错的,但是法律尽职调查的目的并非只是为了调查而调查,其终极目的还是为了公司并购的成功。本文旨在论述律师法律尽职调查是公司并购过程中
在国家对房地产市场进行宏观调控和有序治理的过程中,通过一定的法律制度设计与专业律师提供的系统服务,构建房地产开发市场法律风险防范与化解的保障机制,是谋求房地产业健康发展的核心应对之策。围绕房地产开发进程最前端的投资决策、土地获取阶段和最末端的商品房出售后的物业管理阶段,以团队化、专业化、系统化的律师法律服务模式,引入科学高效法律风险防范保障机制,才能实现服务对象的利益最大化,并从客观上助动房地产业
社会危害性只是一个“社会政治评价”不是对犯罪行为的法律评价,也不是行为人的认识评价。而且其认定标准并非客观标准,而是具有社会意志性的判断。而违法性是犯罪行为的社会危害性极其程度的客观参考标准。因此,违法性认识是犯罪故意的必备要件,而且符合罪刑法定原则的基本精神。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一特性要求我们必须重视民族法制建设。我国民族问题的具有长期性、重要性、复杂性、普遍性、敏感性、民族宗教交融性的特点。在我国加强民族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在于:有效地保障各民族平等权利、保证民族工作的顺利开展、调动广大干部和少数民族的积极性、促进国家各部门和各级干部自觉地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各项民族政策、增强各民族干部群众法治意识、更好地宣传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加强民族法制建设
消费者协会获得执法权虽有良好初衷,但在实际运行中可能会产生一些问题和弊端。虽然可以找到较为牵强的法律依据和理由证明其合法性,但其实行可能无助于消费者权利的更好保护,同时还会对我国宪政与法治秩序的生成与发展产生消极的影响。政府与其被动的将国家机关已经拥有的却并未有效行使的执法权委托给消费者协会使其强大,还不如放开双手让消费者协会依靠其应有的会员即庞大的消费者群体而强大,并作为社会力量在宪政与法治秩序
《若干解释》和最高人民法院的早期裁判确立的“实际影响”标准,主要适用于判断行政行为是否因未成立或处于内部运作阶段而不具有可诉性,体现了“成熟原则”。此后,行政诉讼的实践需要促使该标准的内涵与功能发生了根本变化,使之主要适用于判断已成立的准行政行为、信访行政处理行为、内部行政行为、行政事实行为、终局行政裁决行为等的可诉性。法院通过对“实际影响”标准和具体行政行为的内涵与外延作扩充解释,并对否定列举式
本文以新“条例”为实证,阐明行政征收立法应以正义之价值目标为追求和以法治进行规制的方法选择。前者,税负公平表现在权利与权力之间的平衡以及不同利益群体问成本的合理分担,其目的在于完成以公民财产权的保护为目标的制度设计;后者,作为法制的产物,工具主义的新“条例”有着先天的合宪性缺陷,故“立法主导”是体现法治进步的必然,而非“行政主导”并不排斥非笼统授权下的行政立法。本文之思考在于以宪政精神的视角修正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