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辨证论治消渴病并病

来源 :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第三届全国内分泌学术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gz19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消渴病是指以多饮、多尿、多食及消瘦、疲乏、尿甜为主要特征的综合病证,其病名最早出自《内经》,《素问·奇病论》云:“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指出,过多饮食肥甘厚味,令人中焦内热、中满,而后转为消渴.消渴病并病是指消渴病进一步发展而变生其他病证而言.
其他文献
庞国明教授认为消渴病便秘的病因病机为:阴虚燥热,肠道失润;五脏失调,肝气不疏;肺失宣降,津液失布;气阴耗伤,传导无力;脾肾亏虚,传导失常.辨证论治分五型:肠燥津枯型、气滞血瘀型、肺失宣降型、气阴两虚型、阳虚不化型.分别采用增液润肠法、行气化瘀法、宣肺润肠法、益气养阴法、温肾通便法治疗,并配合神厥穴贴敷法治疗本病.具有善辨病性、内外合治、抓主证、立主方的特点.
目的:学习中医从标本辨证论治治疗2型糖尿病.方法:对1例2型糖尿病临床表现及中医诊治情况进行详细报道,并对该病例诊疗思路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行中医辨证论治治疗并随诊,患者糖尿病症状基本消失,血糖水平控制良好.结论:纯中医从标本辨证论治对于本例2型糖尿病有明显疗效.
随着现代人生活水平与消费质量的提高,糖尿病的发病率趋势也逐渐上升.糖尿病严重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给患者增加了巨大的心理压力,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西医治疗上,目前尚无特殊治疗手段,不仅药物种类繁多,费用较高,而且副作用大.在临床跟随赵杰主任医师学习中,赵杰老师多次强调糖尿病的本质为“阳虚”,故治疗应以扶阳为主,且应用六经辨证及经方治疗本病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的主要并发症之一,笔者在多年临床实践的基础上认为其病机以虚为本,其中阴虚为本中之本,气虚、阳损为本中之变;以实为标,痰浊瘀血痹阻脉络.临床中根据病程发展分为三期:初期:肺胃受邪,瘀血阻滞;迁延期:肝肾亏虚,瘀血痹阻;后期:阴阳互损,痰瘀阻滞.治疗上以益气养阴、补益肝肾、温补脾肾、活血化瘀、理气化痰等法为主,辨证应用中药口服,并配合针灸、中药外用熏洗等疗法,取得了特殊疗效.
甲状腺结节是一种常见的甲状腺外科疾病,主要表现为甲状腺肿大,在结节内常伴有出血、囊变和钙化的现象,结节的大小由数毫米至数厘米不等,中等硬度.根据临床分析,中医将其归为“瘿病”,发病原因主要是情志内伤和饮食及水土失宜,可依靠触诊、结合病史、实验室检查及成像技术等作出诊断.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2型糖尿病与炎症反应相关.1901年,Williamson发现非甾体抗炎药物水杨酸钠能够有效减少糖尿病患者的尿糖含量,首次证明了炎症与糖尿病发展的相关性.1993年,Hotamisligil等从动物实验中发现了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并首次证实脂肪组织所产生的TNF-α能够诱导胰岛素抵抗产生.1999年Schmidt等首次
金元大家李东垣在《内经》的基础上,结合自身临床实践创“内伤脾胃学说”、“阴火论”.其论消渴重脾胃虚损,元气不足,阴火致消;辨治消渴在前人三消辨治的基础上重补益元气、升阳散火降浊,对后世从脾论治消渴影响甚大.临证运用《兰室秘藏·消渴门》所制方化裁治疗效果确凿.
通过对糖尿病患者中抑郁症的发病率(检出率)的相关性调查研究文献归集,以及对抑郁症患者中糖尿病的发病率(检出率)的相关性调查研究文献归集,包括糖尿病患者的抑郁症状和抗抑郁药对血糖的影响.发现以糖尿病患者为样本的调查研究比较多,并且呈现正相关;以抑郁症患者为样本的调查研究比较少,无相关性确定依据.
目前来看,糖尿病是常见病、多发病,是一组由多病因引起的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和作用缺陷引起糖、蛋白质、脂肪、水和电解质等一系列代谢紊乱,久病可引起多个系统损害.多数是由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复合病因引起的临床综合征,但目前其病因和发病机制仍未完全阐明.随着目前经济不断发展,人们日常生活方式西方化和人口老龄化,肥胖率上升,糖尿病患病率逐步增长的趋势,据国际糖尿病联盟统计,中国糖尿
病胃轻瘫的病因尚不明确,是以胃动力障碍,胃排空延迟为主要特征的糖尿病常见慢性并发症之一,西医目前多应用促胃动力药及止吐药.促胃动力药可缓解DGP症状、改善胃排空;止吐药可缓解恶心、呕吐等症状,但对胃排空延迟本身无明显改善.中医学把DGP归属于“消渴”“痞满”等病证范畴,认为本病以消渴日久,阴损气耗为本,气滞、湿阻、痰浊、血瘀、食积等引起胃失和降为标,本虚标实,病位多责之于脾、胃及肝.通过运用中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