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穌不滅孔子,孔子倒成全于耶穌」--試論馬若瑟著《儒交信》

来源 :国际儒学联合会,中国社科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73915559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若瑟的《儒交信》,一向公认是中国首部的「传教士小说」,不过此一中篇之作不是清代中叶以后基督新教的「传教士小说」,而是明清之际天主教的白话传教之作,书写时间应介於康熙九年到十二、三年之间.马若瑟不是一般传教士,他用中文写小锐,也把中国文学如《诗经》或纪君祥的《赵氏孤儿》译成法文,伏尔泰阅之而有《中国孤儿》之作,影响几乎遍及全欧.马若瑟另一身分是清初特盛的耶稣会中国古经索隐派的大将,喜欢在《诗》、《书》、《易》或中国文字中寻找耶稣的足迹.《儒交信》的一大主旨,便是藉中国古籍阐扬天主教所谓的自然神学,但小锐中马若瑟更大的兴趣乃在利玛窦以降耶稣会为中国人解释的天主信仰,包括马若瑟本人对《宗徒信经》的阐发.至於马若瑟撰《儒交信》最重要的意图,则在比较儒家和天主教.叙述者笔下的儒家已经解构而变成纯哲学或伦理学流派,宗教色彩尽失.利玛窦以来如此释儒,马若瑟亦藉《儒交信》而把此一天主教观点明文尽表,小说中的人物故有儒家不全,非得耶稣或《宗徒信经》中的信仰以济之不可之论.易言之,《儒交信》叙述化了徐光启的名言「易佛补儒」.小说名称中的「交」字,因此不是立足在平等之上的「与朋友交」,而是有强烈的《信经》高家於儒家学说的意蕴.《儒交信》一经写出,清代中晚期的传教士小说纷纷出现,郭实猎的小说尤受影响.不过後面一点本文尚难详述,请容来日再予说明.
其他文献
This essay will highlight the recent East Asian socio-economic renaissance and the snow balling process of connected economic re-generation in South East and South Asia.The essay will also discussed C
会议
会议
TheHonil kangni y(o)ktae kukto chito混(一)疆理歷代國都之圖(Comprehensive Map of Integrated Lands and Regions of Historical Countries and Capitals, hereafter the 1402 Kangnido), the oldest Korean world map, was
会议
亚洲文明在很多方面有着共同的特征,如儒家和佛教,在哲学和伦理思想领域都存在着简明和现代的特点.儒家思想教导人要忠于自己、家庭、朋友和统治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倡导正义和平,强调社会道德准则,这形成了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佛教诞生于印度,其哲学思想和伦理道德与儒家思想的基础是一致的.佛教思想的本质是追求幸福的途径,其中德行最重要的两部分,即在佛教中获得幸福的两种方式,是"五戒"和"八戒"."五戒"要求不
本篇论文是有关鲁迅研究的初步调查,鲁迅是中国20世纪最伟大的作家之一,在上世纪50年代的泰国来说也是如此.本论文通过鲁迅手稿、回忆录以及档案研究来调查鲁迅作品泰语版本早期的发展情况,特别是作品早期的翻译与讨论以及作品出版情况与泰国社会背景的关系.为此本论文首先将阐述当时从事鲁迅研究的社会政治背景,其次会讲述鲁迅作品是如何翻译的、以及翻译的时间和作品翻译的参与人员.研究结果显示20世纪50年代泰国的
本文主要研究满清时期中国人对哈萨克人的早期观念的历史意义及影响.17世纪晚期到18世纪早期,人们对于哈萨克人的具体观念,无论是正确还是曲解,都是在清朝统治时期形成的.其中两种观念尤其引人注目:第一个是将哈萨克人与中国人对"天马"或"汗血宝马"的历史概念联系在一起,由此引出"哈萨克=大宛"的类比;第二个观念是哈萨克统治者与成吉思汗历史传承的关联.认为,这些观念深刻影响了清帝国对中亚人民的政策,同时也
葡萄牙是一个以天主教为国教的民族国家,在近代国家与法制兴起以前,葡萄牙人的婚婚姻礼俗是天主教礼仪的重要表现形式,而且严格地受制于天主教有关礼仪的规定.澳门葡萄牙人天主教信仰如同中国儒家传统,将家庭视作社会的基本单元,继而把家庭婚姻关系的稳定视作世俗社会得以维系的前提.故而,教友的婚姻问题一直是天主教会的重要事工,天主教会婚姻制度对世俗婚姻影响巨大,是处理当时世俗婚姻的主要准则.
会议
衆人所知,一般所称之宋明理学发生于宋代.宋代可说是理学的创建时期.但至于明代宋明理学分为以程朱为主的理学与以陸王为主的心学,因此明代可说是理学的分化或是发展时期.每一个哲学思潮的產生与发展或分化,并非决定于历史的偶然,而与它所处的时代的文化·政治·经济有紧密的关联.王阳明之心学也不例外.王学產生的历史条件,决非只雨叁个而已,但阳明当时社会的代表特点,可综合于以下三点.一,土地兼竝日趋严重,阶级矛盾
若称李诫的《营造法式》为汇聚木作营建与工法技术知识的巨著,而计成(1582生)的《园冶》则为一部汇聚古典园林整体兴造知识的宝典.晚明至清初是中国园林的鼎盛时期,《园冶》成书于崇祯7年(1634),在江户时期(1603-1867)多次经由海上书籍贸易被销往日本.本文将探讨《园冶》流传至日本的版本,并深究在晚明园林风尚下,园林类书籍的出版与输入日本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