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触发闪电初始电流脉冲辐射磁场的模拟

来源 :第32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jinr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山东滨州地区进行的传统人工触发闪电实验中,当金属导线随火箭上升至一定高度时,在强电场的作用下,导线顶端开始形成击穿空气并向上发展的正先导过程,这些正先导辐射出的磁场信号被安装在距离引雷点78 m处的一套由东西向和南-北向两根正交磁天线组成的高灵敏度低频磁场采集系统接收,该磁场采集系统的带宽为30~300 kHz(3 dB带宽为6~340 kHz),磁场信号采用12位的Yokogawa DL750数字示波器采集,采样频率为1MHz.而与此过程相对应的雷电流的则可以通过测量串联在引流杆到地回路中的带宽为0~3.2MHz的5 mΩ同轴分流器两端的电压值得到.
其他文献
为了弄清福建引种台湾莲雾的寒冻害风险,规避不适宜种植区.本研究通过专家走访和莲雾灾情调查,初步建立莲雾寒冻害形态学指标.根据2014/2015年冬季莲雾的野外观测和地理移植试验,收集了近几年福建省莲雾低温寒冻害调查资料,对莲雾的寒冻害等级指标进行研究.初步建立了基于日最低气温的莲雾轻、中、重、严重寒冻害等级指标,各级指标分别为4.0℃<Td≤6.0℃、2.0℃<Td≤4.0℃、0℃<Td≤2.0℃
随着气象业务现代化、信息化的迅速发展,业务平台和业务系统数量增长较快,相应的业务服务器数量逐年增加,气象业务平台和系统基本为24小时不间断运行,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响应等公共气象服务都对业务平台系统的稳定运行提出了更高的需求,为了保障服务器运行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本文采用Cacti开源网络监测图形分析工具搭建了服务器监测系统并投入业务运行,实现了对服务器系统的网络流量、硬盘利用率
利用CINRAD/SA雷达、探空实况资料对2013年4月3日和7月3日石家庄雷达的异常回波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由于雷达伺服系统故障,扫描线方位角出现错位,形成了2013年4月3日的"丝状"回波;2013年7月3日的异常回波中包含云的回波和超折射回波,出现1.5°回波面积大于0.5°的原因是由于维修人员在4月6日利用太阳法进行雷达波束指向标校时没有准确校时,利用了错误的计算结果对雷达系统进行标校所
本文利用16个CMIP5模式输出的20世纪气候(his)、RCP4.5和RCP8.5下数值试验模拟结果,分析了东亚夏季降水年际变率在21世纪的变化过程.模式可以再现20世纪东亚和西北太平洋较强的年际变率.模式集合平均结果显示,RCP4.5情景下年际变率在21世纪20年代中期、40年代末以及60年代初发生三次突变,RCP8.5下的年际变率在40年代中期、60年代初发生两次突变.RCP4.5下21世纪
利用WRF模式对2014年3月30-31日发生在我国广东地区一次伴随强降雨和大风的飑线过程进行了高分辨率数值模拟研究,并利用模式输出的高时空分辨率的模式资料,分析了飑线的发生、发展机制及成熟阶段的中尺度结构特征,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通过对雷达反射率因子和地面降水的定性检验可以看出,本次数值模拟不但较好地反映飑线的发生、发展演变过程及其影响范围,并且对中尺度对流系统的降水特征也有较好的描述。但从
冬季MJO主要活跃于热带中东印度洋和西太平洋地区,这些地区是MJO方差占总扰动方差最大的区域,也是冬季MJO年际变化最显著的地区.冬季赤道西太平洋MJO的活动存在明显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年际变化以3-6年周期为主;年代际变化以12-16年的周期为主,年际和年代际变化周期均有逐渐缩短的趋势.MJO活动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和每年该地区较强的MJO活动的次数及其持续天数密切相关.在西太平洋地区冬季MJ
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分析了2014年8月31日云阳特大暴雨的天气形势;随后利用WRF模式对此次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在控制试验基础上考虑到重庆地区复杂的地形条件,针对大巴山和齐岳山地形设计了3组地形敏感性试验,分析了地形改变后对于降水、低层风场和垂直运动的影响,得到以下主要结论。高低空环流形势分析表明;西南涡、辐合切变线、低空急流是此次暴雨的直接影响系统;中南半岛热带低压和副高共同作用产生的低空急
本文利用电离层热层模型(TIEGCM)研究对流层迁移潮汐波对中纬电离层电子密度经度向变化的影响及其内在物理机制。研究发现:迁移潮汐波对电离层较高高度(≥250km,F层)电子密度的经度向结构有明显影响,南北半球电子密度呈单波结构,主要出现在白天时段(1lh-20h,MLT),南北半球波相位近乎相同;而在非迁移潮汐波的影响下,南北半球电子密度呈现四波结构。在电离层较低高度(E层),电子密度的经度向分
we use the magnetic field data from C/NOFS after correcting the interpolation data to study the MLT variations and the propagations of magnetic perturbations, and their relationships with interplaneta
本文基于1979-2012年臭氧总量的卫星遥感数据,考察了太平洋上空0-15.、15-30°和30-45°三个纬度带臭氧总量变化特征及长期趋势,并对各纬度带的变化特征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臭氧总量随着纬度带的升高而增加,各纬度带臭氧的年际、季节变化均呈现出随时间的下降趋势.其中0-15°和15-30°区域臭氧的线性拟合下降趋势并不显著;30-45°区域臭氧线性下降趋势较显著.1979-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