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服务工程专业建设探讨

来源 :第十二届全国机械设计教学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b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旨在分析"汽车服务工程"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对策,探讨基于人才培养的知识体系与课程设置,探索提高教学质量的途径和措施.通过专业建设,把汽车服务工程专业建设成适应行业发展需求的本科专业.
其他文献
在企业对学生"可用性"的等待时间越来越短而课时不断紧缩的现状下,如何使学生切实地掌握机械基础知识,建立起适应社会需求和自身发展的基础知识体系是机械类课程改革中必须面对的问题.本文从就业角度出发,对机械基础知识体系重构建过程中内容增、减的可能性进行了剖析,只要提及内容削减,就可以遇到这样的指责:“内容删减将无法满足本科要求”。反对削减基础内容的另一观点是:对课程内容的删节将破坏课程的系统性。从学生的
基于军校学员对机械设计课程的认知和应用,探讨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方式等各教学环节中如何加强机械设计课程与部队装甲装备实际的结合,从而增强军校机械设计理论教学的针对性,提高学员的学习主动性和实践应用能力.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是作为宽口径机械类专业获得机械制造技术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的专业基础课.本文阐述了"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的结构组成与内容特色, 现代的机械制造过程己经成为一种大系统的制造过程,对从事其工作的人要求具备较强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因此,在对本课程及其教学进行定位时,无疑应该紧密切合这一要求。在实际教学进程中,教学目标是通过课程内容来具体落实的。因此,组织和实施好教学内容,是达到教学目
在高等教育普及化的今天,对于应用型大学如何更快、更好地为北京现代制造培养出生产一线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对于一些专业基础课就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工程图学课程就是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考核方式是上进行教学改革.
在各高校,课程学时减少是大势所趋.对于教学环节较多的核心课程,如何在学时减少情况下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是一个有意义的探索性课题.针对这个问题,文章从课程的教学体系入手进行了思考和探索,主要分析了该类课程在目前教学体系下存在的问题,然后针对这些问题设计了一个高效的集成教学体系即"二维互动互补"新教学模式,并进行了初步的实践.
针对工程创新人才培养的特点,比较分析了国内外院校与本校机电一体化方向课程设置,总结了目前机电一体化方向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确定了机电一体化方向课程体系改革方案,为培养机电工程创新人才提供了有益的实践和探索.
"机械设计基础"是高等学校本科近机类和非机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培养学生了解和掌握机械基础知识、具备机械设计初步能力的重要课程.本课程在教学计划中起着承前启后的桥梁作用,为学生学习后续的专业课打下必要的基础.它不仅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同时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它在培养近机类及非机类工程技术人才的全局中,具有增强学生机械理论基础、提高学生对机械技术工作的适应性、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作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
机械设计基础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随着本校课程改革的推进,该课程的理论课时越来越少,对学生的要求也随社会环境的变化发生着变化.本文从实验和理论教学的融合、培养学生分析能力以及合理使用教学手段等方面探讨该门课程具体的教学方法,以期提高新形势下该学科的教学质量.
根据"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课堂教学,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一些经验,并从联系实际、课堂用多媒体课件的编写特点、课后总结和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等方面加以阐述.提高“机械设计基础”教学效果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这需要教师坚持以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多关注生活和生产中的机械,将新知识、新理论和新技术充实到教学内容中,确保课程内容具有前瞻性、科学性和合理性,用心钻研,就一定能找出一个令教师和学生都满意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是作为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车辆工程专业、机械工程及其自动化等机械类专业学生获得机械制造技术方面基本知识和技能的专业基础课.结合我校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给出了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的目标和内容、优化后的课程体系,通过这样的课程体系构建,为学生营造培养工程意识和创造性思维的良好环境和氛围.探讨了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方法的改革方式和手段,并进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