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行暴雨强度公式在道路路面汇水计算中存在的问题

来源 :2013城市雨水管理国际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uh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上海市城市道路的路面汇水时间进行分析,发现路面汇水时间一般都小于3min,而传统的暴雨强度公式是在降雨时间间隔5min的基础上推导的,因此,对于道路路面排水的精确性不够.通过对降雨资料统计计算与传统的暴雨强度公式计算比较发现:传统的暴雨强度公式在计算降雨强度及路面汇水时,计算结果偏小,不利于城市道路的排水安全.
其他文献
通过Infoworks CS软件建立上海市某雨水系统管网水力模型.利用建立的模型计算该系统内管网与检查井等附属设施的总容量,并对系统不同运行状况进行模拟,确定前池水位与系统内水量的关系,并最终拟合得到上海市该排水系统管网内动态调蓄容量的计算公式,为管网调蓄容量的利用提供计算依据.在系统现状评估的基础上,对泵站运行调控方案进行改进,提出减少放江量的新的泵站运行措施.
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建设用地的迅速扩张,人们对城市景观要求的提高,使得城市内湖等水体不再承担调蓄功能,而旧城合流区人口密度大,排水管网老化,管网改造难度大,往往成为渍水重灾区.本文以武汉市黄孝河排水系统为例,针对黄孝河系统存在的渍水问题,分析了渍水原因,从全蓄、全排以及排蓄结合的角度提出比选方案,最终确定了基于排蓄结合的、近中远期相衔接的优化改造方案.目前,该方案已通过专家评审,正在深化设计阶段.
利用SWMM软件对研究区域内的现有雨水管网进行模拟,分析其在3a、10a、20a和50a重现期下的出水口流量、节点最大水深和管段最大流速.通过在概化模型的节点J14和J15处分别设置雨水调蓄池St1和St2,使管段最大流量和节点最大水深削减率最高达到62.8%和79.5%,有效地解决了管网中管段过载和节点溢流问题.
排水系统的雨天出流污染负荷的控制标准,须根据受纳水体的环境容量确定.制定新建排水系统初期雨水污染控制规划,可首先建立当地次降雨量的概率累积曲线,掌握不同设计雨量控制标准所对应的年降雨量控制率;结合规划排水系统雨天出流污染物事件平均浓度与初期效应的测算结果,确定雨天出流不同阶段的污染物负荷,再根据受纳水体的环境容量通过试算确定排水系统初期雨水控制指标.为协调截流系统等流量型设施与调蓄池等雨量型控制设
以上海浦东地区某高架道路为对象,基于降雨条件和径流水质特征,结合国内外相关工程和研究经验,确定了高架道路径流的生态塘处理工艺技术,并通过示范工程进行了效果验证.初步观测结果表明,该处理工艺对降雨径流主要污染物指标具有较好的净化能力,出水水质满足绿化灌溉用水水质标准,同时获得了良好的城市景观效果,可为城市道路建设中的环境保护和生态补偿提供新的途径.
针对雨天排放污染水体的问题,选择冲沟雨水作为处理对象,在合肥市清Ⅰ、Ⅱ冲沟开展现场中试,研究就地快速处理装置的处理效果和运行参数.结果表明采用延时启动方式时,装置响应时间为20min,采用实时启动方式可实现快速启动;装置对SS、CODCr、TP具有良好的处理效果,沉淀池表面负荷能达到33m3/(m2·h)以上;高速滤池对SS、TP有进一步的去除效果.
结合国内外设计经验,对雨水径流处理人工湿地的类型、设计参数及计算方法进行了介绍,并以重庆市棕榈泉雨水处理人工湿地为例,对雨水径流处理人工湿地的设计和运行特点进行了分析,以期为我国农业及城市雨水径流处理人工湿地的设计和运行管理提供借鉴.
合流制排水系统溢流调蓄技术是控制面源污染、削减污染负荷的一项关键工程技术,通过在溢流排水口和调蓄池的溢流堰上安装机械过滤装置,可以明显减少排江污染负荷.本文介绍了在德国常用的过滤装置类型和工作原理,为合流制排水系统面源污染控制的设计工作提供技术支持.
在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面源污染逐步成为影响城区水体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针对国内在新城区建设及老城区改造过程中普遍选择雨污分流排水体制的现状,列举了几种典型分流制排水系统城市遇到的面源污染问题;通过对比国内外分流制城市面源污染控制策略与措施,指出削减入管径流—管网中径流分质输送—收集集中处理出管径流相结合的全过程管理是控制分流制城市面源污染的有效办法;建立低影响开发(LID)与最佳管理措施(BMPs
城市雨水系统作为城市防汛排涝的重要基础设施,其规划建设的合理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城市内涝的风险程度.本文就雨水系统规划设计中的一些典型问题进行了分析与探讨,希望能完善城市雨水系统规划建设的合理性,提高城市抵御内涝风险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