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虱属(虱目:鸟虱科)研究概况

来源 :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16年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x_7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羽虱,又称鸟虱,是寄生于鸟类羽毛或皮肤上虱类的统称,包括虱目中钝角亚目和丝角亚目的某些种类.De Geer于1778年建立了鸟虱属(Ricinus),隶属于钝角亚目(Amblycera)鸟虱科(Ricinidae),描述了7种羽虱,此前,所有的羽虱都被归为虱属Pediculus.1972年,Nelson对鸟虱属做了一个整理,共列出来42种羽虱.迄今为止,全世界共报道该属羽虱约65种,其中,中国有8个有效种,分别是R.dolichocephalus,R.elongatus,R.frenatus,R.fringillae,R.meinertzhageni,R.serratus,R.thoracicus,R.uragi.大多数羽虱靠取食羽毛、皮屑为生,但鸟虱属(Ricinus)主要取食血液.鸟虱属(Ricinus)的生活史主要包括卵、3龄若虫和成虫,成虫性比约为11/1(雌/雄).虽然羽虱有很强的寄主转化性,但鸟虱属的鸟虱仍然广泛分布于雀形目鸟类身上.本研究对西南大学现存的羽虱标本进行鉴定,发现有8号标本分属于鸟虱属4新种.鸟虱属Ricinus与其他属的羽虱相比,主要鉴定特征有:体长能达到5mm,头部细长,钝圆形或近锥形,触角4~5节,下唇须缺失,下颚须4节,末端没有毛,下颚对称,近刺状,不能像一些类群可以用下颚尖端咀嚼食物,上唇有明显的透明突起,呈现在口器的两侧,头部的毛序特殊,并非典型的钝角亚目Amblycera毛序.前胸背板分开,但中、后胸背板和腹部第一节背板融合.腹部长条形,边缘骨化,第Ⅲ-Ⅷ节生有气孔,雄虫外生殖器发达,雌虫肛周毛缺失.
其他文献
辣木瑙螟是在我国辣木上新发现的一种鳞翅目草螟科害虫,主要以幼虫取食叶片、钻蛀果荚形成为害.为明确辣木瑙螟幼虫在田间的分布特点,2015年9月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在云南省元江县的辣木园内对辣木瑙螟幼虫进行调查.通过6种聚集度指标(C、I、Ca、m*/m、La、K)、Iwao的m*-m回归模型、Taylor幂法则等研究分析了辣木瑙螟幼虫种群的空间分布型,并利用种群聚集均数分析了幼虫种群的聚集原因.结果表
松墨天牛(Monochamus alternatus)属鞘翅目(Coleoptera)天牛科(Ceram-bycidae)墨天牛属(Monochamus),既是亚洲东部地区松林中重要的蛀干害虫,更是毁灭性病害——松材线虫病(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在我国传播的主要媒介昆虫,被列为国际、国内检疫性害虫。从松墨天牛危害性来看,对松墨天牛的持续关注以及探索新的防治策略是十分
柚木(Tectona grandis),又称胭脂树、血树等,马鞭草科柚木属,是一种落叶或半落叶大乔木,可入药,也是制造高档家具地板、室内外装饰的材料.柚木野螟(Eutectona machaeralis Walker)属鳞翅目(Lepidoptera)螟蛾科(Pyralidae),是柚木的一种主要食叶害虫,其幼虫在柚木叶上结疏网,取食叶肉留下叶脉,且具一圆形"逃跑孔"是该虫为害的主要特征.幼虫5龄
为了解东北大黑鳃金龟幼虫(蛴螬)对不同食物的取食趋性,在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公主岭院区通过种植不同农作物,定期调查的方法展开了针对性试验.在6月中下旬采集公主岭院区内的东北大黑鳃金龟成虫,在室内饲养至产卵,卵孵化后用马铃薯饲养幼虫至2龄待用;用长×宽×高=66cm ×41cm×18cm的塑料盒,分三行两列随机种植玉米、大豆、小麦、花生、马铃薯等5种农作物,并设置空白对照,重复5次.待5种农作物长势良好
聚集信息素是调控害虫行为的重要信息物质,同时也是对害虫进行防控的重要措施.研究表明目前对农作物影响较大的西花蓟马和花蓟马均可以释放聚集信息素,活性组分相同,但活性组分的比例不相同.由于这两种蓟马的生态位非常相似,导致相互之间存在比较激烈的种间竞争.然而,目前国内外对聚集信息素在这两种蓟马的种间竞争中作用尚未明确.因此,本项目以这两种蓟马作为研究对象,开展如下研究工作:通过Y型嗅觉仪试验,明确聚集信
"全球气候变化"是当今世界最为棘手的三大环境难题之一.气候是决定地球上物种分布的最主要因素,而物种分布格局的变化则是对气候变化最明确和直接的反映.温度是限制昆虫在地球上分布的主要因子之一,温度升高为标志的气候变暖必然对昆虫的地理分布产生重要影响,低温对入侵生物地理分布的限制作用被逐渐削弱,全球气候变化对昆虫地理分布的影响已成为研究热点之一.大洋臀纹粉蚧(Planococcus minor Mask
蚜虫(半翅目:蚜科)是全球主要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上的重要的害虫之一,通常采用传统的化学农药防治,但是"3R"问题(抗性、再猖獗和残留)突出,并对人类健康和生存环境带来诸多负面影响.因此,如何采用无公害手段控制蚜虫为害已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在农田生态系统中,间作在增加植物多样性的同时也增加了蚜虫搜寻寄主植物的难度,同时还可以通过田间释放化学信息素以增加蚜虫主要天敌的丰富度.为探究小麦(Triticu
常用玉米种衣剂主要成分为戊唑醇和福美双等,每种种衣剂各组分含量2%~20%,为验证各常用种衣剂实际应用效果,特开展此项研究.以吉单507玉米种子为材料,常用的7种不同种衣剂按用药说明的最大浓度对玉米种子进行包衣试验,在田间播种后30天进行调查,研究不同种衣剂在田间应用的实际效果和对玉米苗期的影响,从而可以筛选出适宜当地生产田拌种的种衣剂品种,为玉米种衣剂的利用提供参考.结果表明,在生产田中,存在蛴
采用杂草种子诱萌法(Germination)对来自玉米大豆轮作区不同耕作模式下,玉米田0~30cm土层土壤潜杂草群落(杂草种子库)组成和物种多样性进行了调查研究.2013-2015年综合调查结果表明,翻耕玉米田杂草共有15科24种,其中禾本科和菊科均有4种,藜科、蓼科和十字花科各2种,其余11科各1种.各土层合计10株以上的杂草12种,排在前5位的优势杂草按0~30cm土层总量排序依次为稗草[Ec
防治指标是有害生物防治过程中的关键研究内容,防治指标的作用是避免无意义的防治作业、错过防治适期、超过可按受的产量损失等,具有很高的社会意义和科学价值.防治指标在病虫害的防治过程中得到广泛研究和应用,其确定过程主要是通过作物病株率、病情指数(或虫口密度)等与产量损失率之间的关系建立模型,再根据允许的产量损失率得到病虫害的病株率、病情指数(或虫口密度),即以某种病虫害的防治阈值作为防治指标,有的防治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