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黄附子细辛汤临床应用新解

来源 :全国第二十五次仲景学说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utodown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麻黄附子细辛汤出自《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301条:“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主治少阴病兼风寒表证.方中麻黄味甘温,归肺、膀胱经,透邪于皮肤毛孔之外,温通经脉,深入积痰、凝血之中;附子,辛热,补火助阳,散寒止痛逐瘀,如《神农本草经读·附子篇》:“气味辛、温,有毒,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破癥瘕、积聚、血瘀,寒湿痿,拘挛,膝痛,不能行步”;细辛,辛温性烈,外散风寒,内化寒饮,上疏头风,下通肾气,疏通表里之阳气,用于治疗外感发热和皮肤病。
其他文献
慢性肾功能衰竭(Chronic Renal Failure,CRF)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疑难病种之一,中医药防治慢性肾功能衰竭具有一定优势,其在缓解症状、改善贫血状态、保护残余肾功能、推迟进入透析和肾移植时间等方面的疗效,己得到大量临床实践和实验研究的证实.本例患者外感风邪,失治误治,化生湿热瘀毒,久之伤及脾肾,脾肾两亏,气血阴阳俱虚。脾主运化、肾主水液代谢功能障碍,湿浊内生。治疗原则,一是重点调
咳嗽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可见于现代医学中的急慢性支气管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肺炎、支气管哮喘、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肺癌等病.在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中,已有很多的章节条文中述及,其理法方药自成一体,可见其对咳嗽的重视.笔者采用仲景经方治疗,分别用五苓散加味治疗膀胱咳、麻杏石甘汤加味治疗肺热郁闭咳嗽、小青龙汤加味治疗肺寒咳嗽患者各1例,取得较好疗效.
多数医家重视过亢的“邪风”,认为“风邪拢肾”是蛋白尿的一个重要原因,但“风气不足”之“火气不生”在慢性肾脏病蛋白尿发病中的也起到重要的作用,且往往被忽视.本文从六经气化“风火相煽”的生理作用进行阐述,以“温振风火”一法治疗慢性肾脏病蛋白尿.“温振风火”能鼓舞肝胆之气,升肾中阳气,较之单纯温肾助阳疗效更佳,利于久治不愈的蛋白尿的治疗.
笔者跟随浙江省名中医牟重临研习经典多年,牟师认为张仲景对心脏疾病的治法有许多独特的观念与用方,临床辩证使用经方治疗各种心脏病疗效卓著,如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用栝萎薤白白酒汤,栝萎薤白半夏汤,枳实薤白桂枝汤,人参汤等;慢性肺原性心脏病可用苓桂术甘汤、八味肾气丸合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汤、合用五苓散、葶苈大枣泻肺汤、真武汤等;风湿性心脏病可用瓜萎薤白半夏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五苓散、葶苈大枣泻肺汤
仲景方素以药味精简、配伍严谨、疗效卓著而为后世所推崇.多年临床实践中,笔者尝辨证使用仲景经方治疗痛经、带下病、先兆流产、子宫肌瘤等妇科杂病,取得良好效果.
葛根芩连汤组方精当,配伍严明,疗效显著.本文拟从原文阐释、疑难解析、方证要义、药对药组、合方化裁等五个方面对葛根芩连汤方证进行详实解读,并结合笔者的临床治验,以葛根芩连汤合方化裁治疗慢性肠炎、痔疮、溃疡性结肠炎、糖尿病等4个典型案例为佐证,介绍葛根芩连汤的临床应用要点,以期对提高临床疗效有所裨益.
湿疹是目前临床上各类人群均可能发生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基本病因病机是脾虚肺热、湿热内蕴,笔者拟健脾清肺法治疗50余例,方用麻杏石甘汤合四君子汤加减,内服外治相结合,临床取得良效.健脾清肺法治疗湿疹切合临床实际、疗效肯定,简单易行,值得参考使用.
伤寒论首创六经辩证,六经辩证不仅限于外感疾病,对各种内伤杂病皆为临床经方家为乐用,书中113方每方均内含玄机,若能思过半矣,则临床活法圆通,笔者跟师过程中发现其使用经方之灵活心感概叹,其中乌梅丸为笔者最爱玩弄之方.乌梅丸为厥阴病之主方之一,主要用于蛔厥及久利,但根据处方结构进行分析,其具有温清并用、缓肝调脾之功,笔者发现只要抓住其具体病机,则能运用于各种内科杂病.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冠状动脉血管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而引起血管腔狭窄或阻塞,造成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导致的心脏病,常常被称为“冠心病”.本病属祖国医学“胸痹”、“心痛”、“厥心痛”“真心痛”等范畴,其基本病理变化是本虚标实,以正气亏虚为本,以心脉瘀阻为标.正如张仲景在《金匮要略》所言“师曰: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
本研究立足名中医经验传承,建立了名中医李赛美教授中西医结合诊治糖尿病专家系统,并基于偏序理论对李赛美教授诊疗糖尿病的学术经验进行了探讨,得出以下结论:以六经辨证为体系,融多种辨证于一体;关注病证主要特征,重视整体观念;强调方证对应,常多方合用;药随症变,量亦随症变,并巧用药对;重视疏肝调志;标本同治,燥湿清热以治标,健脾补肾以固本.本研究为中医辨治糖尿病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