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目标导向的城市应急避难场所规划研究--以咸阳市中心城区为例

来源 :2014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chiuyun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应急避难场所既是城市防灾减灾的重要组成部分,又可兼做城市公园绿地或广场,其合理布局对提升城市景观及增强防灾应急预案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从数学与空间模型角度出发,通过构建GIS分析模型、多目标规划模型和修正模型,优化了城市应急避难场所的个数和位置,并获得应急避难场所的具体责任区范围及服务人员.以咸阳市中心城区为研究对象,、运用该模型规划布局城市应急避难场所,最终确定21个城市应急避难场所的布局位置和责任区范围.由此得出,统筹考量自然地形、规划路网和人员应急反应等因素,可有效解决城市应急避难场所配置不经济和人员分配不均等问题;与此同时,提出提高城市数字化管理、加强避难场所维护力度、实施“三规合一”等建议,使灾害最小化,防灾能力最大化.
其他文献
在全球化和市场化双重背景下,上海生产性服务业快速发展并不断分工细化,推动城市空间格局趋向“多中心”发展.文章研究目的是探讨基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上海“多中心”的空间结构特征.首先,应用第二次经济普查数据,采用nx%指标法定量测度上海4大类14小类生产性服务企业的空间集聚特征:其次,参考企业机构类型与数量、业务市场比例、企业资产量等因素,综合判断生产性服务集聚中心的功能及类型:最后,从服务分工深化、
“沙漠戈壁、绿洲田园、乡土聚落、丝路文脉”是敦煌鲜明的地域场地特征,为建设城乡融合的沙漠绿洲型田园城市提供了优越的本底条件.本文基于对田园城市的理念解读,规划提出城乡一体化的城乡居民点体系、田园城市空间模式和特色村庄综合体.在此基础上,提出城乡功能布局、生态景观格局、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特色游览体系、综合交通、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基础设施等七大城乡一体化规划策略,统筹推进绿洲型田园城市发展.本文提出
城墙早已经历了从过去军事防御的功能,到今天城市形象标识、地域文化代表的功能转变.关于城墙保护方法和实践的研究,国内外有很多成功的经验,但也存在不同的争议和困惑.本文以2006年本院完成的山西朔州平鲁城墙为例,从城墙保护与城市互动发展的角度,提出城墙“整体保护”的思路和方法,以期对城墙保护规划的编制和实施提供参考和借鉴. “整体保护”主要包含城墙本体保护、城墙周边用地功能优化和古城空间格局整体彰显三
随着保护监管体系的不断完善,保护督查作为一种强有力的手段,将逐渐常态化、制度化.在此背景下,本文以浚县名城保护规划为例,以保护督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为切入点,分析现有保护规划架构的不足,探索新形势下的规划架构模式,提出名城保护规划的应对与策略,为同类情况下的名城保护规划编制提供方法和借鉴.
作为一个文明古国,中华大地上的乡村历史地段具有数量多、分布广、种类全的特点,但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许多承载了人类发展文明的乡村历史地段消失在了城镇化的浪潮中.目前,中国已加大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力度,乡村历史地段浑厚的人文积淀已成为当地经济增长的优势资源,但因社会经济发展以及相关政策的不健全导致了保护工作困难重重.在剖析快速城镇化地区乡村历史地段保护困境和发展方向的基础上,以杭州市萧山区十一
2006年启动城市设计竞赛确定“绿色”定位的深圳光明新区,一直备受规划界关注.2007年成立的新区政府承担实现“绿色生态示范城区”的重任和压力,在绿色建筑、低冲击道路及市政管线共同沟等方面初步形成自己的“绿色”特色,并努力探索更加系统和升级的绿色建设模式.本文通过系统回顾光明新区从“绿色新城”理念确定、到发展重心的转移,总结现有实施效果及存在问题,并重点以最近门户区开发的案例,讨论光明新区探索规划
“荒漠化”作为全球性的生态环境问题已影响到世界1/5的人口和全球近1/4的陆地.如何通过规划措施及生态技术,将传统意义上的“不毛之地”转变为具有植物特性的生态城市,是以可持续城市规划策略应对自然灾害中不可或缺的议题.本文以荒漠化地区为例,探讨通过低碳产业链与城市功能布局相结合,开发以生态技术,经济调控,政策管理相结合来缓解“荒漠化”这一自然灾害的规划模型;以可再生能源逐步取代非可再生能源,完善智慧
会议
会议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