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督查背景下浚县历史文化名城规划探索

来源 :2014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wvvv7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保护监管体系的不断完善,保护督查作为一种强有力的手段,将逐渐常态化、制度化.在此背景下,本文以浚县名城保护规划为例,以保护督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为切入点,分析现有保护规划架构的不足,探索新形势下的规划架构模式,提出名城保护规划的应对与策略,为同类情况下的名城保护规划编制提供方法和借鉴.
其他文献
本文采用了光催化/超滤耦合技术对含偶氮染料4BS染料的废水进行深度处理。首先研究了直接耐酸大红4BS模拟废水的光催化降解过程,测试了在不同pH值下TiO2对4BS染料废水中染料的吸附效果,分析了TiO2用量和4BS初始浓度对光催化降解结果的影响,并确定了各个操作运行参数的最佳值,最后研究了不同超滤膜对光催化出水中的TiO2回收的效果。结果表明,pH为5.5时TiO2对4BS的吸附效果最好;根据反应
为了构建以加工番茄有机废水为处理对象的好氧-厌氧耦合反应器高效微生物菌群,将AAC反应器处理加工番茄有机废水过程中的微生物进行分离,通过摇瓶实验考察了微生物对TOC的去除率,并对菌体生长量进行了测定。结果发现分离得到29株好氧菌,12小时对TOC去除率大于70%的菌株有5株,24小时对TOC去除率大于70%的菌株有38株。复配菌的处理效果明显优于单菌,12小时对TOC的去除率最大达到85.29%。
工业废水中常含有酚化合物,如果不加以处理而直接排放,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传统生物处理所使用之Pseudomonas putida其最适化环境为溶液pH6-8及含低于5 wt%之盐类,因此在含有高盐(>10 wt%)及强酸(pH<3)之废水中,P.putida无法降解酚。本研究尝试以连接兩个萃取槽制成液-液两相分配式生物反应器以进行降解实验。酚从废水端正向萃取至有机溶剂,以达到分離盐份之目的
本文采用柠檬酸法制备了LaCo1-xMxO3(M=Pt,Pd,Rh)钙钛矿型催化剂,并用利用催化剂活性评价对催化剂催化燃烧碳黑的性能进行了测试。利用XRD、H2-TPR、和FT-IR等表征手段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在三种贵金属中,以Rh的取代对催化剂性能影响最大,其次是Pd,Pt。LaCo0.96Rh0.04O3对碳黑的起燃温度是315℃;Rh对LaCoO3的B位取代的量具有一定规律性:催
A copper(Ⅱ) complex Cu(L) 2(NO3)2 constructed by the L [(L=Thiazole)-N-(ethoxycarbonyl) thiourea] ligand crystallizes in monoclinic,space group C2/c with a=19.645(7),b=9.563(4),c=16.028(9) A,β=127.224
新型城镇化的提出为我国下一个阶段的规划编制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思想.如何落实这一思想则需要一个长期探索的过程.针对案例地区发展所依赖的核心资源即将枯竭这一特征,本次研究通过规划学与社会学相结合的调研方式,重点关注了农民、城镇居民以及企业这三类城镇化推进过程中的核心受众群体的需求,并将其与该地区现行的城镇化推进政策目标相对比,寻找到了资源型地区下一阶段发展的焦点问题.在新型城镇化对政府提出的六项工作
在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背景下,城镇化发展模式开始了从单一理想模式追求转变到城镇化多元模式探索的阶段.新型城镇化发展应该更多地关注当地的地域气候特征,更多地关注当地人的需求,使规划回归本源,回归到追求“天地人合一”的,以人的发展带动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新路径.本研究首先以“天地人合一”视角研究总结了西藏城镇发展的空间特征,认为主要影响西藏城镇空间格局的要素包括三种,即藏传佛教(天)、高原高寒的气候地理特征
在全球化和市场化双重背景下,上海生产性服务业快速发展并不断分工细化,推动城市空间格局趋向“多中心”发展.文章研究目的是探讨基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上海“多中心”的空间结构特征.首先,应用第二次经济普查数据,采用nx%指标法定量测度上海4大类14小类生产性服务企业的空间集聚特征:其次,参考企业机构类型与数量、业务市场比例、企业资产量等因素,综合判断生产性服务集聚中心的功能及类型:最后,从服务分工深化、
“沙漠戈壁、绿洲田园、乡土聚落、丝路文脉”是敦煌鲜明的地域场地特征,为建设城乡融合的沙漠绿洲型田园城市提供了优越的本底条件.本文基于对田园城市的理念解读,规划提出城乡一体化的城乡居民点体系、田园城市空间模式和特色村庄综合体.在此基础上,提出城乡功能布局、生态景观格局、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特色游览体系、综合交通、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基础设施等七大城乡一体化规划策略,统筹推进绿洲型田园城市发展.本文提出
城墙早已经历了从过去军事防御的功能,到今天城市形象标识、地域文化代表的功能转变.关于城墙保护方法和实践的研究,国内外有很多成功的经验,但也存在不同的争议和困惑.本文以2006年本院完成的山西朔州平鲁城墙为例,从城墙保护与城市互动发展的角度,提出城墙“整体保护”的思路和方法,以期对城墙保护规划的编制和实施提供参考和借鉴. “整体保护”主要包含城墙本体保护、城墙周边用地功能优化和古城空间格局整体彰显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