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上半叶纸质媒体印书馆和艺术刊物对艺术学影响管窥

来源 :“媒介视域下的艺术变迁”学术研讨会暨2020中国艺术学理论学会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dyylaop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其他文献
媒介既是艺术的形式也是艺术的内容.电子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不断变革着媒介并影响着艺术的内容与形式.19世纪,马克思与恩格斯思考并探讨了科学技术的进展对促使艺术变革的可能性;20世纪,大众传媒的崛起推动了艺术生产与传播媒介及方式的变革;21世纪,电脑网络的发展重组了公共文化空间结构,变革了人们的认知方式、艺术观感方式和传播流动方式.本文以21世纪媒介变革催生下的,网络媒体孕育的全媒体时代为背景,以优酷
跨年综艺作为当下一种流行的电视和网络视听节目形式,因其庞大的数量和多元的类型正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它已经成为当下观众身份认同建构的重要场域。在媒介技术的作用下,跨年综艺经历了“电视时代”“网络时代”和“多屏时代”三个阶段的演进,表现出时间“档期化”,观众“分众化”,内容“多元化”,功能“典型化”的多重变迁特征。其背后反映出不同观众在寻求身份认同时,经历了从“社会身份认同”到“集体身份认同”再到“自
美国皮博迪埃塞克斯博物馆收藏有一件黑漆描金的12扇大型屏风。本文认为,该屏风正面并非该馆著录中所说的“中国皇帝接见外国使臣”,而是与康熙时期十分流行的“郭子仪祝寿图”的题材有关。背面所绘正是康熙时期最为流行的“耕织图”题材。这是一件带有徽章的漆屏风,为目前国内外所存漆屏风所罕见,可定为18世纪中国外销漆。它反映了继款彩屏风后,广州作为贸易口岸在参考了17世纪广受欧洲喜爱的日本莳绘风格,并结合广东的
20世纪30年代是中国设计运动之现代性兴起的关键历史时期,同时也是中国现代设计观念初步形成的重要历史时期。成立于这一时期的生产工艺协进会肩负“生产工艺振兴”的民族使命,积极倡导中国生产工艺的改良与推广,以生产工艺的现代性建构为办刊宗旨和行动指南创办了《生产工艺》杂志。本文从设计现代性视域出发,以期刊史料为史证,以《生产工艺》为文本研究依据,呈现生产工艺协进会成立的理念与宗旨,梳理艺术、工艺、图案等
“花雅之争”是清代戏曲史研究中的重要现象,是对清代昆腔为代表的雅部与众多地方声腔争胜消长问题的理论概括。清代宫廷的地方声腔演出理论上来讲,也是“花雅之争”现象的一个重要方面。但“花雅之争”理论在大多数情况下,并不能适用于清代内府戏曲演出的实际情形。原因首先在于“花雅之争”这一理论模型无法全面概括清代戏曲史中纷繁复杂的腔调竞演与融合现象,更无法在宫廷与民间、城市与乡村、北方与南方等不同场域同样适用。
民国时期,书法艺术能够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保持文脉不断,与该时期社会各界对书法艺术传承与传播的重视密不可分,其中,媒介活动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一方面,民国报刊中关于书法的记载比较丰富,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从媒介视野去观察书法艺术的良好视角。另一方面,民国时期出版的书法图书以市场为导向,努力满足各界对书法图书的需求,并积极利用媒介刊发广告和推介文章。通过考察民国时期书法艺术与媒介活动的互动关系,可以发现
说图(Ekphrasis)是言语呈现图画的一种活动,其目的是要达到心理视觉效果,是一种注重内在审美效果的虚拟跨媒介叙事活动,它在文艺实践上经历了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的阶段,都与媒介发展有密切关系。浪漫主义说图突破了古典图说的摹仿再现观念,展现了虚构性和想象性的特点,奠定了现代说图的基础,为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说图提供了非再现理念。浪漫主义说图观念的转型既与浪漫主义社会文化有关,
1927年由黎锦晖创作、黎明晖演唱的歌曲《毛毛雨》的问世,标志着中国流行音乐在上海诞生,迄今已走过了近90余年的历史.其已经发展成为中国社会受众人数最多、受众面最广的音乐文化形式之一.流行音乐由于其自身的属性,与科技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音乐传播媒介对中国流行音乐的诞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20世纪20年代末,简谱、五线谱等记谱法已经在中国社会广泛开展.众多音乐刊物出版与发行.舞厅、酒吧、咖啡厅等
全面抗战时期的晋绥边区,将革命与戏剧紧密结合,积极开展戏剧运动,为革命与社会变迁起到了无可估量的作用。尽管全面抗战初期,边区的戏剧、剧人与民间艺人存在一定程度的问题,但经过党政军的革命化改造后,封建传统思想下的剧人与民间艺人以及剧团,让戏剧焕发出时代价值。尤其是毛泽东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之后,边区文艺工作者深入部队与农村,与民同吃、同住、同劳动,诞生了一大批优秀的文艺作品。让戏剧从“酸曲
诞生于近代报刊媒介环境和新文化运动潮流中的《美育》月刊,旨在以艺术教育为途径来完善、充实人的精神世界,进而来改造社会。同时,它又以一种大众传播媒介的形式极尽所能为当时的艺术教育提供新的理念和方法与交流平台。以艺术教育传播的视角对《美育》的撰稿者群体、艺术教育传播活动以及《美育》所产生的影响进行研究,可以窥见当时的艺术教育状况。可以说,诞生于19世纪末的我国近代艺术教育,一直是发展较为缓慢的,直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