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粘结剂自硬砂在铸钢生产中的应用

来源 :第九届全国21省(市、自治区)、4市铸造学术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undah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介绍了铸钢件技术特点及造型制芯工艺,分析了铸钢用型砂的主要工艺特点,对四种铸钢用自硬砂的主要工艺性能进行了对比。
其他文献
将目前市场上的商品增碳剂依其原枓,化学成分,晶体皮和外部形态倣了分类阐述。不同的增碳剂在形核能力方面的差別将显著影响铸铁件的微观组织。而其在化学成分、晶体度及外部形态等方面的不同特质也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整体生产成本。
高速铁路机车用曲轴箱体采用QT400-18L制造,出于安全的考虑,对零件的低温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试验在QT400-18L中加入1.0~1.8wt%的镍进行合金化并采用两阶段退火工艺进行热处理。分别测试试样在-20℃、-40℃和-60℃条件下的冲击韧性。试验结果表明,镍加入量从1.0wt%增加到1.8wt%,低温冲击韧性随着镍加入量的增加而降低,微观组织由铁素体+部分珠光体+石墨球+极少量碳化物
研究了纯净钢中分别加入4种不同含量的稀土La后,进行相同的淬火热处理后,对不加稀土与加稀土的钢的组织、抗拉强度与硬度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稀土含量的增加,随着稀土含量的增加,组织呈现不规则块状变化,由不规则的块状,转变成长条或针状。晶界也变的不规则,界面发生弯曲,有时呈锯齿状。在含稀土La为0.0426%的钢中,几乎全部转变为针状或片状的块状组织。淬火显微硬度由不加稀土La的钢的HV128增
研究铸态组织与时效工艺对ZL101铝合金组织与抗拉强度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在浇铸过程中,随着浇铸位置的变化,铸件由下向上晶粒逐渐粗化,而在铸件的上部区域的合金组织又有所细化,抗拉强度先降低而后又有所增加。时效与铸态的组织与抗拉强度的变化规律一致。T6工艺处理后,共晶的硅相由长针状变成圆钝的棒状或颗粒状,而且分布的比较均匀,减弱了长条片状Si相对铝合金基体的割裂作用。铸态为细晶粒的铝合金比粗晶
化学成分是决定材料显微组织的重要因素。在其它合金元素基本确定的条件下,通过正交试验的方法,主要研究稀土、镍以及含碳量之间的优化配比,碳是钢中的主要合金元素,对于钢的耐磨性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稀土变质处理对于低合金耐磨铸钢的组织性能有关键的影响,同时可以部分替代贵重金属镍,使铸件降低成本,最终使试验低合金耐磨铸钢的化学成分得到优化设计,以期使试验材料的显微组织获得马氏体+贝氏体+残余奥氏体的多项复合
建立了试验室模拟薄板坯连铸过程,并选用低碳钢,研究了V、N、Nb微合金化对薄板坯连铸铸坯组织和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模拟得到的薄板坯铸态组织与实际生产的薄板坯铸态组织有很好的相关性。热塑性试验测试结果可知V-N微合金钢的塑性低谷比V-N-Nb微合金钢变窄约80℃,说明V-N-Nb微合金钢的热裂纹倾向比V-N微合金钢严重。
研究了热处理工艺对16%Cr高铬铸铁的硬度和冲击韧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奥氏体化温度和回火温度对高铬铸铁硬度和冲击韧性有较大的影响。控制奥氏体化温度和回火温度在适当的范围内可以获得合适的硬度和冲击韧性。
分析研究了酯硬化水玻璃砂多次再生使用后,其NaO含量较大升高、溃散性显著下降、生产厚大铸型(芯)时硬透性变差并出现蠕变现象的原因,探讨了再生砂性能变化后的应对策略。研究认为:研究开发适于干法再生水玻璃砂的改性水玻璃、对再生砂实施表面处理、对旧砂进行高脱膜率的再生等,应是解决酯硬化水玻璃砂多次再生使用后溃散性恶化问题的主要措施;而控制再生砂的含水量、适当增加有机酯的加入量、CO气体补充硬化等,是增加
铸钢件是铸造成形工艺和钢铁冶金技术的有机结合的产物,既可具有锻造、焊接等其他成形工艺难以得到的复杂形状,又能保持钢材所特有的各种性能,故铸钢件在工程结构材料中具有重要地位。本文介绍了铸钢件技术特点及生产现状、铸钢用型砂的主要工艺特点、对四种铸钢用自硬砂主要工艺性能进行了对比。
以木薯淀粉为主要原料,自行研制的有机膨润土为改性剂,经过熔融和溶液插层等工艺制备木薯淀粉/膨润土复合粘结剂。采用FTIR、XRD手段表征及力学性能测试.结果表明,该复合粘结剂具有粘结强度高、抗吸潮性好,且成本低、工艺简单和环境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