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侧大脑后动脉低搏动的病因分析

来源 :中国脑卒中大会2016暨第六届全国心脑血管病论坛、2016中国脑卒中大会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论坛、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stlin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联合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检查,探讨导致双侧大脑后动脉(PCA)低搏动患者的可能病因,以及不同病变部位与临床症状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经TCD筛查出双侧PCA低搏动患者,结合CDFI明确病变部位,并经CT血管成像(CTA)或DSA证实的患者101例,并记录分析患者年龄、性别、脑血管病主要危险因素、临床症状、体征及CT/MRI等影像学资料。另选年龄、性别相匹配的101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介入栓塞与陀螺旋转式60钴放射治疗系统联合治疗颅内巨大动静脉畸形的疗效。方法:选择15例接受血管内栓塞和陀螺旋转式60钴放射治疗系统联合治疗的颅内巨大动静脉畸形患者,追踪6-48月观察其影像学改变和临床评分。结果:15例患者畸形血管团均部分或全部闭合,临床症状改善。
目的 ;探讨尿激酶联合阿加曲斑血管内治疗青年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应用尿激酶联合阿加曲斑经血管内介入治疗35例重症青年CVST患者,分析其临床资料和疗效.结果:出院前33例患者脑脊液(CSF)压力正常,DSA检查显示30例患者静脉窦主干通畅,皮层静脉和深静脉恢复正常.3例部分再通,皮层静脉部分代偿.术中和术后未发生手术操作相关的并发症;出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术后高热的常见原因及治疗方法。材料与方法:对术后出现高热的23例颅内动脉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前交通动脉瘤8例,后交通动脉瘤13例,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1例,大脑后动脉动脉瘤1例。动脉瘤的直径<3mm 19个,3-10mm 4个,窄颈动脉瘤19个,宽颈动脉瘤4个。本组4例宽颈动脉瘤均采用支架辅助技术)。探讨术后高热原因(4例病因为非感染性高热,其余19例为感染性高热
目的:探讨国人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适应症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治疗的30例颈动脉狭窄患者,术前均进行了颅脑MRI和MRA、颈动脉超声和颈动脉CTA检查,施行了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术后进行了颈动脉超声和CTA复查.对所有患者进行了随访(0.5-2年).同时以颈动脉狭窄、颈动脉内膜剥脱术为关键词,仔细检索Pubmed数据库1954-2016年的数据资料.
目的:探讨显微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治疗高龄(≥70岁)颈动脉颅外段狭窄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显微CEA手术治疗的126例70岁以上的颈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26例患者行133例次显微镜下CEA手术,均获成功.平均年龄76.7岁(70~83岁);狭窄程度≥80%者103例次(77.44%),症状性狭窄98例次(73.68%),无症状性狭窄35例次(26.32%);采用标准式
颅内外血管搭桥术(extracranial-intracranial,ECIC)是一种通过颅内外血管吻合从而建立新的血管旁路的技术,主要用于一些复杂颅内动脉瘤、颅底肿瘤和烟雾病的治疗.ECIC用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治疗效果一直存在争议,早期研究提示与药物组相比并非占有优势.近年来,随着显微吻合技术提高及对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新的分类,发现ECIC对于颅内血管狭窄或闭塞并伴有血流动力学障碍的患者,较药物
会议
会议
目的:评估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在双侧颈动脉中、重度狭窄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32例双侧颈动脉重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32例患者均行双侧CEA.间隔时间最短28天,最长3个月.结果:32例患者中有2例采用转流管,均顺利完成.32例患者术后恢复顺利;10例出现不同程度的高灌注表现,无脑出血病例.32例完成随访的患者中,均无术侧颈动脉相关脑缺血
目的:探讨适合颅内外血管搭桥术的血流动力学障碍性脑缺血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手术方法及效果。方法:共10人,其中男性7人,女性3人,平均48岁。临床症状体征:一侧肢体肌力降低2例,一侧肢体肌力降低伴语言功能障碍2例,反复TIA4例,部分运动性失语1例,癫痫1例。影像学资料:脑CT:一侧放射冠梗塞4例,一侧放射冠合并额颞叶交界区梗塞者2例,一侧放射冠合并颞枕叶交界区梗塞2例,无梗塞2例。脑C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