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玉两熟区秸秆全程还田覆盖的节水效应

来源 :现代农业与农作制度建设学术研讨会暨中国耕作制度研究会成立25周年纪念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dfsadfsa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研究针对河北平原麦玉两熟区两季秸秆全程机械覆盖的节水效应进行了评价,为该区推广节水农业提供依据。
其他文献
我国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第一阶段(1978-2000年)共营造防风固沙林476.1万hm2,水土保持林552.6万hm2,农田防护林213.3万hm2,水源涵养林110.0万hm2,牧场防护林36.7万hm2.三北地区20%的沙漠化土地得到初步治理,40%的水土流失面积得到不同程度的控制,64%的农田实现了林网化,严重退化的牧场得到了保护和恢复,但是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和草原退化,生
本文拟通过收集已发表的田间多年定位试验数据,来构建土壤有机碳密度的估算模型,对近20多年来长江三角洲保护性耕作制度应用下的土壤碳收集效应进行估算。
本课题组于2005年在成都平原开展对免耕及免耕+麦秸不同还田量下的水稻种植试验,为实现保护性耕作栽培技术在水稻上的大面积推广应用奠定基础。
晚稻免耕稻草覆盖是保护性耕作的基础.针对常规耕作破坏耕层构造较重,能耗大,成本较高,以及水稻收获后大部分稻草被焚烧,不但浪费了生物能源,而且造成了大气污染等一系列问题,我们进行了免耕条件下不同量稻草覆盖还田对晚稻综合效应的研究.本研究设置了免耕不同量稻草覆盖还田的田间试验,考察不同处理对水稻生长发育动态、产量形成、土壤物理性状等的效应,以栽期为双季稻主产区保护性耕作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
在国内外市场上,荞麦是一种受欢迎的小杂粮.中国、日本、俄罗斯、尼泊尔、法国、美国等国家的人民都有食用荞麦的习惯.如今许多国家都把荞麦食品列为保健食品,并开发出荞麦配餐、养麦糕点、荞麦饮料、酒类等,而且还在不断创新新食品.因此,荞麦生产价不断增加,成为人们膳食的珍品.由此看出,大力发展荞麦生产和开发荞麦食品资源,有着十分广阔的市场前景.定西地区是传统的荞麦生产区,但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和人们对荞麦的重
土壤培肥是改良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和增加农业产量的一项重要措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化肥施用量快速增加并且有机肥用量逐渐减少,施用化肥成为最主要的粮食增产措施.但是一些研究认为,长期施用化肥会造成土壤板结、结构破坏和肥力下降;同时由于90年代以来,废弃秸秆的燃烧和畜禽粪便的处理等引起的一系列环境问题,人们逐渐开始重视有机肥的利用.有机物的施用尤其是有机物和化肥的配施会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
合理地优化配置区域资源,提高其利用效率,进一步提高农业和农村发展的经济效益,达到保护和改造环境的目标,是我国农村普遍存在的21世纪农业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特别是在"人地关系"压力大,人均资源量相对较少的特殊情况下,走资源节约型农业技术更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因此,本文在调查山东省农业资源利用和发展背景的基础上,讨论了资源节约型农业技术的发展意义和作用.从山东省农业发展的前景和资源、环境及生态现状来看,
本文结合田间试验,在西北黄土高原旱地探索成功几种适宜冬小麦的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实现了保水保土和增产增收的同步发展.实践表明,这些技术也适宜旱地冬油菜、冬豌豆等秋播作物。
红壤广泛分布于我国南方地区,红壤坡地是江西省主要的农业土地资源之一,约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55.8%.但由于在开发成果园时缺乏应有的水土保持技术措施,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引发洪涝、干旱灾害,且影响果树产量及果品品质.因此,红壤坡地果园的经营必须将其置于高度的水土保持基础上,才能使水土保持与开发利用并重,实现可持续发展.为此,笔者在江西农业大学建立红壤坡地果园水土流失观测试验区,于1998-2001年
太湖地区稻田土壤黏重,常规土壤耕作后,夏熟作物播种质量较难保证,高产稳定性差,因此,受节工省本、秸秆资源化利用等因素的驱动,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夏熟作物少免耕栽培、稻草还田等保护性耕作关键技术已经通过系统的试验示范并在大面积生产上推广应用,取得了高产高效节本省工的显著效应.本研究在土壤少免耕、稻草全量还田和麦油草作物套直播栽培等单项技术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集成新型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达到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