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岩石类型和成分存在较大的差异,岩石成分从下向上表现了由低成熟向高成熟的演化特征。延长组下部长10至长8油层组岩石类型相似,主要为岩屑长石砂岩和长石砂岩,化学性质不稳定组分含量高,具有盆地形成初期的岩石学特征。岩石组分在鄂尔多斯盆地范围内的差异性不明显。延长组中、上部(长7—长1)岩石类型具有显著的东西分带性,与下部地层明显不同,在盆地西南地区差异尤其显著,以石英含量相对较高(平均44.9%—49.7%)富含白云岩岩屑(平均3.3%)为特征。盆地西缘、西南缘延长组沉积早期(长10—长8),主要为辫状河、辫状河三角洲及滨浅湖沉积。长7及其沉积期以后,在盆地西缘和南缘地区开始出现以崆峒山砾岩、安深1井砾岩等为代表的冲积扇沉积。因此长8末为鄂尔多斯盆地西缘、西南缘沉积体系演化过程中重要的转折期。长8—长10期滨浅湖沉积广泛,以长9"李家畔页岩"为代表的延长组早期沉积中心位于志丹—富县一带。长7期,沉积格局发生重大变化,盆地快速沉降,最大湖泛期半深湖、深湖区范围可以达到10×10~4km~2以上,沉积中心向西南方向迁移至华池—正宁一带。长7中晚期,湖盆范围逐渐萎缩,水体变浅。延长组凝灰岩发育,其中厚度最大、分布最稳定的长7底部沉凝灰岩为同期火山喷发产生的凝灰物质大气沉降的产物。该套沉凝灰岩在盆地西南地区可进行区域追踪对比,局部厚度达1m以上,凝灰岩由盆地西缘、西南缘向东及东北方向厚度逐渐减薄,陕北地区长7底部凝灰岩不发育。长7底部凝灰岩是长8和长7油层组的分层界线,该界线分隔了下部滨浅湖、三角洲沉积和上部长7深湖沉积。根据盆地腹部和周缘地区的沉积演化规律分析,长8末期(对应于中三叠世末或晚三叠世初)在盆地西缘、西南缘存在一次显著的构造事件,为印支运动第一幕的重要的表现形式。该事件对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内陆湖盆的演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使盆地拗陷幅度急剧增大,半深湖—深湖覆盖范围迅速达到10×104km2以上,同时导致湖盆中心向西南方向迁移儿十公里,盆地西缘、西南缘板块拼接造山隆起,沉积体系也由辫状河、辫状河三角洲转变成冲积扇、扇三角洲沉积体系,岩石成分和类型相应地也发生了变化。此外盆地西南地区长7底部凝灰岩、盆地西南缘S型花岗岩、印支期变形等地质记录为该事件的存在提供了有利的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