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科普效果调查个例分析

来源 :第30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tt3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气象科普是气象服务的重要途径与手段.多种形式、内容丰富、贴近百姓的气象科普可以使气象服务发挥更大效益.因而开展气象科普效果评估,有利于气象部门更好地开展和完善气象科普工作,促进气象服务水平的提高和气象事业的发展.本文通过北京科技周2次活动5个问题的调查,分析了北京市民对气象科普知识的认知度和活动满意度,提高北京全民科学素质,要加强青少年和农民的气象科学知识的普及.
其他文献
利用漠河县1958-2012年地面观测资料,对漠河县冬季气温进行了统计分析,得出1969年冬季是中国最寒冷冬季,1969年2月12~16日是中国最寒冷的5d,1969年2月13日最低气温为-52.3℃,是中国极端最低气温极值.研究漠河县冬季最低气温为政府提供参考。制定相应的防范和应急措施。
本文通过阐述基层气象科普工作的特点及面临问题,提出了在通讯发达信息爆炸的新媒体时代,基层气象科普工作增强服务效能的几点措施,得出了以下结论:基层气象科普工作要转变服务理念,以社会群体需求为导向开展工作,充分利用好微博、数字报纸、电视台、广播、电信移动等媒介平台,加强部门联动,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倾听群众反馈意见并不断改进,从而把社会力量引入气象防灾减灾机制,让公众从被动接受气象信息变成具备气象常识的
通过岳阳市防雷中心通过计量认证的具体做法,共同探讨如何更好的提高管理体系运行水平,加强防雷标准化工作.
气象灾害具有偶发性、局地性、预测难等特点,严重影响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经济发展.气象科普工作是气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宣传气象科技知识的重要手段,是科学防灾减灾,最大程度减少气象灾害损失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在吉林省广大农村,面对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多发频发重发的态势和社会公众提高自身科学素质的迫切要求,通过一系列科普宣传活动,提高了社会公众对气象灾害的认知能力和对气象灾害的防御能力,取得了
本文从品牌背景、品牌理念、品牌举措、品牌成效等四个方面对“气象小百灵”这一气象服务品牌的内涵进行了研究,“气象小百灵”作为常州市气象局倾力打造的气象服务品牌,秉承着“以人为本、无微不至、无处不在”的服务理念,由最初的一档电台直播栏目日益发展成为符合常州地方经济发展特色、适应公众生活水平需求的具有“常州特色公众”气象服务品牌标志.实现了气象信息发布与传播、气象科普宣传的“特色化”、“品牌化”、“精品
科普场馆是展示科技成果,普及科普知识、传播科学思想重要举措,也是关系到科普工作的成效和社会公众参与热情的重要途径,为此昆山市气象局精心打造气象·防雷科普馆,并以科普馆为阵地,以未成年人和市民为重点对象,开展一系列气象科普活动,旨在普及气象灾害防御知识,提高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
针对近些年频繁发生的突发性大气污染事件,构建了适用于突发性大气污染事件的数字化动态应急预案系统.该系统由基础信息数据库、气象环境模式与健康风险评估系统、数字化动态应急预案3部分组成,并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将三者有机结合,将事故基本信息、事故发展预测及救援状况直观、动态地展现在系统界面,使应急行动得以及时、高效的展开.实地外场综合应急演习证明,该系统技术路线稳定畅通,运行高效,功能强大,具有较好的可行性
运用和田地区气象、社会统计、NCEP/NCAR再分析资料,综合应用气候趋势、小波、突变、合成方法分析了1960-2010年和田地区烟幕天气的变化趋势、周期及突变特征,揭示了影响烟幕天气多发的气候及社会成因,为提高当地社会和公众对烟幕天气的认识,探究其变化成因,对于今后应对烟幕天气灾害、减轻城市空气污染、保护生存环境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结果发现:(1)和田地区烟幕天气呈现出递增(15.4d/10a)
本文对1971~2011年台州各县(市、区)的大雾天气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台州年均雾日时空分布不均,各地年雾日在18~67d之间,地理分布呈现沿海、沿岸雾日特多、中间雾日多,南北雾日少的分布特征;经历了上世纪70、80年代高峰期后,呈现逐渐减少的趋势,沿海岛屿和沿海岸雾日下降趋势比较平缓;不同地区因雾生条件不同,雾多发季节时间差异明显,西部地区以辐射雾为主、多发生在10月到次年4月,东部沿海
本文采用2012年冬季(2012年12月、2013年1月、2月)湖州国家基本观测站气象观测资料和湖州城西水厂监测点大气颗粒浓度数据,对湖州冬季的灰霾天气进行初步分析讨论,经统计灰霾天气占总天数66.66%,且轻度灰霾(能见度为3-5KM)所占比重最大,为27.78%.通过相关分析、多元回归分析及所选取的典型灰霾天的讨论,得到相对湿度、风速及大气颗粒物浓度与大气能见度的相互变化特点,其中特别是细粒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