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基层气象科普工作如何发挥最大效能

来源 :第30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ugoolis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通过阐述基层气象科普工作的特点及面临问题,提出了在通讯发达信息爆炸的新媒体时代,基层气象科普工作增强服务效能的几点措施,得出了以下结论:基层气象科普工作要转变服务理念,以社会群体需求为导向开展工作,充分利用好微博、数字报纸、电视台、广播、电信移动等媒介平台,加强部门联动,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倾听群众反馈意见并不断改进,从而把社会力量引入气象防灾减灾机制,让公众从被动接受气象信息变成具备气象常识的主动防灾的高素质群体,进而增强社会工作服务效益,树立气象部门的良好社会形象.
其他文献
在四川省连续遭受了“5.12”汶川特大地震、“4.20”雅安地震、“7.9”洪灾等重大灾害的背景下,四川省气象局以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为重点,通过各种形式开展气象科普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积极深入灾区进行防灾减灾科普宣传;创新气象科普宣传形式;丰富的科普创作成果;积极开展气象科普进校园活动;连续多年开展“气象防灾减灾宣传志愿者中国行活动”.对于四川省的气象科普工作,笔者有以下几点建议:1.建立有效
信息技术是当今世界创新速度最快、通用性最广、渗透性最强的高技术之一,是科普传播的重要途径和手段.科普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为提高我国公众的气象科学素质和气象工作提供了新的契机和强大的推动力.气象科普宣传是一项科技型、基础性的社会公益事业,开展气象科普工作、加强我国气象科普的信息化建设,对于普及气象知识、传播气象思想、弘扬气象精神,引导公众深入的了解气象工作和提高
本文以一次强降水天气过程为例,从雷达回波组合反射率的强度、垂直累积液态水含量、回波顶高及其范围大小、移动速度等方面进行1小时内不定时的短时强降水量快速估测方法研究,获得的结果将有助于预报员从事日常监测业务.本文尚未分析强回波核中心强度、高度等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
通过对近10年以来发生在淮北地区的龙卷风和典型冰雹过程进行综合分析,利用中尺度分析技术,以龙卷和冰雹发生前的天气背景为基础,分类建立冰雹和龙卷风的概念模型.从龙卷和冰雹发生前12小时内环境场的动力、热力和水汽等物理量入手,利用NCEP 1°×1°再分析资料,分析其主要物理量特征.结果表明:1、冰雹与龙卷产生的环流背景有较大的差异,龙卷主要发生在副高边缘的暖湿气流中,龙卷发生前0~3小时有中尺度辐合
本文采用安徽省地面自动气象站观测资料和美国NCEP再分析资料,选取安徽亳州地区2000-2012年期间的10次春季暴雨过程,针对春季暴雨的环流特征、影响系统以及物理量特征进行了研究,得到了安徽亳州地区春季暴雨的典型概念模型和物理量指标,希望能为今后春季暴雨的准确预报提供预报参考模型.
本文依据20世纪以来桐城地区发生的特大洪涝年份资料,选取特别典型的25个年份数据作为代表年,运用可公度性原理进行检验并预测.通过三元可公度性检验得出代表年资料表现出了非常好的可公度特征,并且利用三元、四元、五元可公度方法分别预测桐城地区下一次的特大洪涝灾害发生的可能年份为2015年左右.希望能为本地区防灾减灾工作提供参考,尽量使洪涝灾害的损失降到最低.
利用风廓线雷达(WPR)资料,对芜湖市两次不同类型强降水天气过程中风场、垂直速度及大气折射率结构常数(CN2)进行初步分析,研究发现这两次强降水过程在风廓线雷达资料上呈现明显不同的特征.“台风(海葵)强降水”过程伴随着整层稳定的风场,风速较大,且随着台风位置的移动,WPR可以监测到局地风向变化,同时,强对流运动主要位于3000m以上,可持续数小时之久.而“局地强降水”与冷空气的突然入侵密切相关,在
发展科普事业是国家的长期任务,各级人民政府应将科普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并为开展科普工作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广东省江门市下辖的台山市(县级市)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旅游资源丰富,历史热带气旋积累资料也丰富,规划建设“广东台风博物馆”是配合台山市创建政治文明、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环境优美的旅游城市的重要举措之一.2010年11月该项目建设的可行性论证已通过省、市专家组评审,2011年初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气象信息和气象知识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在“以人为本”的今天,气象局的防雷安全管理工作中农村是簿弱环节,据有关数据表明:在众多的雷电灾害中,人员伤亡几乎都发生在农村和城乡接合部.因此,本文从以下两方面探析了农村防雷科普宣传工作的改进方法.1、当前农村防雷科普宣传工作存在的问题农民防雷科普意识不强,不愿意花钱安装避雷措施,村民普遍缺乏雷电灾害的避险常识;农村基本宣传设施不完善
利用漠河县1958-2012年地面观测资料,对漠河县冬季气温进行了统计分析,得出1969年冬季是中国最寒冷冬季,1969年2月12~16日是中国最寒冷的5d,1969年2月13日最低气温为-52.3℃,是中国极端最低气温极值.研究漠河县冬季最低气温为政府提供参考。制定相应的防范和应急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