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GO剖面浮标资料的应用研究

来源 :中国气象学会2004年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sinstr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无论是长期天气预报还是短期气候预测,对海洋中温度、盐度、海流等观测资料都有极大的依赖性.在过去的20多年中,国际上成功地实施了"热带海洋和全球大气"(TOGA)以及"世界海洋环流实验"(WOCE)等国际计划,并在赤道太平洋附近建立了一个"热带大气海洋观测网"(TAO).这些计划的成功实施极大地推动了海气耦合系统的研究,促进了长期天气预报和短期气候预测的发展,特别是对厄尔尼诺现象的研究和预测有了质的提高.现在正在实施以及未来10-15年中继续实施的"气候变异及其可预测性"(CLIVAR)国际气候研究计划中,短期气候预测将是一个研究重点.由于海洋在气候变异和变化中的重要性,1998年美国和日本等国家的大气、海洋科学家推出了一个全球性的海洋观测计划,借助最新开发的一系列海洋剖面浮标、卫星通讯和数据处理等高新海洋技术,建立一个称为ARGO(ArrayforReal-timeGeostrophicOceanography)的实时、高分辨率的全球海洋中、上层监测系统,以便能快速、准确、大范围地采集全球海洋上层的海水温度、海流和盐度资料.ARGO计划设想用3-5年的时间(2000-2004年),在全球大洋中每隔300公里布放一个称为自律式的拉格朗日环流剖面观测浮标(简称ARGO浮标),总计为3000个左右,组成一个庞大的ARGO全球海洋观测网.ARGO浮标为卫星跟踪浮标,设计寿命为3-5年,最大测量深度为2000米,每隔10-14天自动发送一组剖面实时观测数据.ARGO计划的推出迅速得到了包括澳大利亚、加拿大、法国、德国、日本、韩国等十余个国家的积极响应和支持,2001年我国也正式宣布加入国际ARGO计划的组织与实施.ARGO计划目前已成为"全球气候观测系统"(GCOS)、"全球大洋观测系统"(GOOS)、"气候变异及其可预测性"(CLIVAR)和"全球海洋资料同化试验"(GODAE)等大型国际观测和研究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介绍ARGO剖面浮标资料的应用研究。
其他文献
利用奇异交叉谱(SCSA)分析方法,提取1951年至2003年夏季(6~8月)河北省降水和北半球2~3月500hPa高度场关键区相互作用的藕合周期信号及其分量序列年际和年代际时变特征.基于SCSA,重建耦合振荡分量序列(RCCS),并与自回归分析相结合,建立预测模型,对河北省夏季降水趋势进行气候预测试验.研究表明,若将此方案进一步完善,可望在实际业务中推广应用。
本文针对目前BP神经网络在实际气象预报应用中,网络结构难以确定以及网络极易陷入局部解问题,用遗传算法优化神经网络的连接权和网络结构,并在遗传操作中采用实数编码的方法和在遗传进化过程中采取保留最佳个体的方法,建立基于遗传算法的BP网络模型.以广西桂北的月降水量进行实例分析,计算结果表明,该方法预报精度高、而且稳定。
本文研究广西东南部春旱环流特征及预测技术,主要讨论:1,广西东南部春旱的划分标准,2,广西东南部春旱年前期环流形势特征。
通过区分ENSO外部作用和偶极子内部局地作用,探讨了前期春季的印度洋海温异常对南海夏季风建立早晚的可能影响途径.结果表明:在没有去除ENSO信号(外部作用)的情况下,全区一致型的海温分布主要通过影响热带印度洋上空纬向季风环流的强弱来影响南海夏季风建立的早晚.去除了ENSO信号后,非ENSO全区一致型的海温分布则主要通过影响低层东西向的气压差异和对流层中上层的南北温度梯度的逆转进而对南海夏季风建立的
本文将相空间引入到大尺度异常雨型型的划分.首先通过对形象直观二维问题的示例,证实了相空间中概率密度函数的不均匀性,也证明在相空间中划分大尺度雨型的可行性.进一步在前8个主要EOFs模态支撑的相空间中,采用聚类分析方法划分了6种雨型:东北型、黄河型、秦岭淮河型、长江江南型、华南型和少雨型.分析表明,新雨型的物理意义明确,兼顾整体性和区域性特征,并能够反映出大尺度异常降水的季节内演变特征;新雨型在季节
华南和南海夏季风是东亚夏季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气候中心区域气候模式(RegCM_NCC)的基础上,针对华南地区的气候特征,研制了一个改进的区域气候模式(RCM).该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模拟华南地区和南海地区5和6月份的降水.为了更好地研究华南和南海地区夏季风的年际变化,很有必要建立该区域的模式气候.本文就是介绍华南和南海地区的十年(1991-2000年)夏季风气候学研究.模式RCM所使用的
城市热岛效应对于气温变化的影响一直以来受到很多研究者的关注,但结果仍然难以满意.一些人得出了热岛效应的影响比气候变化本身更大或者类似的结论,而一些研究者则甚至指出:在一些国家和地区,这种影响其实并不存在.对于我国来说,这方面的研究也非常之多,结果也同样是千差万别,没有统一的认识.一方面由于城市热岛效应本身比较复杂,许多内部的关键性问题并没有搞清,另一方面研究资料的不足,资料的质量和可信度受到了广泛
本文应用谱分析,小波分析等方法及较长时段的资料进一步总结了热带季节内振荡的一些基本气候特征.指出,热带季节内振荡主要活跃在3个地区,最强的是西太平洋地区,其次是印度洋地区,第三是东太平洋沿岸的赤道以北地区.热带季节内振荡有明显的季节变化.西太平洋地区和印度洋地区的季节内振荡一年中有两次极大值,冬季它主要活跃在南半球(10S附近),而夏季它则活跃在北半球(10N附近)春秋季热带季节内振荡则明显减弱.
基于8年星载OTD/LIS闪电观测资料,分析了1997/1998年ElNino事件期间全球雷电活动的响应情况,结果表明:就全球尺度而言全球闪电活动未呈现显著的总体性异常,但全球闪电活动对该事件的响应主要表现为在各大陆都出现了各自的区域性正、负异常区(尺度为数百至数千公里),一些正异常中心处闪电密度增加了400%以上,它们的位置存在季节变化;其中亚洲/大洋洲和印度洋这两个区域出现了闪电活动较为显著的
基于5年或8年星载OTD/LIS闪电观测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本文对全球闪电活动对全球温度改变的响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年际时间尺度上,全球总闪率对全球地面气温的变化是正响应的,灵敏度为17±7%K-1;全球陆地和北半球陆地季平均的闪电频次对地面温度和湿球温度增加也有灵敏的正响应,灵敏度约为13±5%K;但在南半球、热带等其它区域,季平均的闪电频次与地面温度年际变化之间无明显相关.同时还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