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对陕南建筑形式的影响--以安康民居为例分析

来源 :2016年中国人文地理学联合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jf112303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史上大规模移民,对于地域影响十分重大,不仅改变了地方的人口布局,促进了迁入的经济的发展,还会影响到该地区的文化发展传承。其中,建筑最能表达移民对于迁入地的影响,民居建筑不仅体现了房屋建造对于自然环境的适应程度,还反映出了居住者对于文化的认知,更深入研究还能发现其内在所蕴含的文化记忆和文化核心以及民族地域融合的进程。近年来,人们对于建筑文化的关注加大,尤其建筑中所蕴含的人文地理更值得深究。由于安康处于陕、川、鄂、渝交界处,特殊的地理状况,其建筑形式也复杂多样本文以安康民居为例,浅谈移民对建筑形式的影响。
其他文献
在经济转型与节能减排的背景下,研究探讨了中国未来产业结构优化方向,并对未来碳排放趋势进行展望,评估了依靠产业结构实现减排的潜力。通过构建多部门跨期动态优化模型,以消费偏好驱动模式为驱动,建立了以发展阶段和增长方式为主的情景,模拟研究了不同模式驱动下中国未来产业结构的演化趋势。
Recent evolutionary economic geography studies have argued that regional diversification emerges as a path-dependent process,as regions often branch into industries that are related to preexisting ind
吐蕃节度使制度是吐蕃王朝在军事发展进程中设置于占领区的军事建制,其中,中节度是吐蕃王朝针对西洱河地区诸蛮部落的军事战略而部署的军事单位,有独立的军事建制体系和攻防区域。以汉藏文史籍、碑铭及敦煌文献为依据,通过吐蕃对西川、西洱河地区军事地理进程的分析,可以看出中节度的形成可追溯到吐蕃部落制时期对外军事部署形式中的三大“勇部”;管辖区域随着吐蓍与当地诸部关系的变化而有所盈缩;由于吐蕃对西洱河地区攻略中
从创建时间的角度而言,清代黑龙江地区建立的八旗驻防城是八旗驻防发展的结果,是八旗官兵居处的重要空间。区域内主要建立了八座驻防城(将瑷珲新旧城分开实际共九座),其中康熙年间所建驻防城较多,雍正、光绪时期也创建了一些驻防城。从空间分布的角度来说,清代黑龙江地区驻防城的分布不均匀,彼此之间织成了相对严密的军事驻防城体系;驻防城所在区域的战略地理形胜是驻防和驻防城修建的一个重要因子。从发展演变的方面分析,
为了探寻城乡文化信息流的基本规律,将综合运用大数据思维和Petri网理论,通过“3S”集成技术以及State flow分析工具,旨在解决如何测度城乡文化信息的流态关系和构建时空整合模型两个科学问题。从“动态”的城乡文化“场域”视野出发,以城乡文化信息流的时空整合为研究对象,探索文化信息流对新城乡文化空间形成的影响,并研制出驱动机理和时空整合模式,初步构建现代城乡文化信息流的时空整合理论,力图为促进
基于《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中我国境内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主要城市的建设用地的2002年和2011年的统计数据,应用区位熵、洛伦兹曲线和基尼系数的分析方法,对丝绸之路沿线主要城市的建设用地空间分布差异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各类城市建设用地分布的的地域优势方面,居住用地总体分布均匀,工业用地、仓储用地、对外交通用地总体趋向于地区中心城市,西安市的生产性用地区域优势明显,其中工业用地区位熵值最高,乌
随着长江中游地区的城镇化快速演进,城镇化协调与否的问题凸显。本文从人口、经济、社会和空间4个方面,通过熵值法、TOPSIS法综合构建测度城镇化发展协调度的指标体系,根据自然间断点分级法将协调度分为5个等级:高度协调、中度协调、基本协调、轻度失调和中度失调,对2014年长江中游城市群31个城市的城镇化发展协调度进行评价。
物流蔓延是信息技术发展、居民社会生活方式转变、城市空间扩张的必然结果,这也是当前全球城市和国内大中城市物流空间研究的新议题。本文通过文献分析方法,系统总结了西方地理学背景下的“物流蔓延”空间研究成果,从现象描述、影响与成因机制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以期为中国“物流蔓延”现象研究提供指引和借鉴。首先,文章对“物流蔓延”现象的背景进行介绍;其次,从城市、国家两个层面描述了“物流蔓延”现象在西方国家和城市
城市职住空间是城市空间结构研究的核心课题。国内外针对典型城市的居民通勤特征研究已被广泛探讨,但针对城市弱势群体的职住空间研究少见。公租房小区作为城市中低收入群体集聚区,其居民通勤特征研究对指导公租房选址和公租房小区交通设施配套有较大价值。
本文选用引力模型方法,对沿长江经济带三大城市群(成渝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以及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地级市间经济联系的空间特征分别进行了分析,并且在他们三者之间进行了比较。最终结果显示:这三个城市群在经济联系的强度、方向、范围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异。在经济联系强度上,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和长江中游城市群地级市的经济联系强度要强于成渝城市群的地级市的经济联系强度,而且前两个城市群中对外经济联系总量最大和最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