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参与循环农业农户的环保认知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晋、鄂两省的调查

来源 :中国农业经济学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woo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未参与循环农业的农户为对象,研究其环保意识,并运用排序选择模型就影响其环保认知的因素进行了计量分析。结果表明,未参与循环农业农户的环保意识还较弱,其中多数农户会随意丢弃生产、生活垃圾,仅有的环保行为也是出于经济利益考虑。研究还表明,信息获取渠道是否畅通、户主性别是影响农户环保认知程度的重要因素;有否有非农收入、地理区位、人均耕地面积、农业劳动力数量以及户主年龄等因素也对农户环保认知有较明显的影响。
其他文献
本文在对安徽农村地区“留守儿童”的健康及习惯等调查的基础上,重点比较了“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健康指数、零花钱、饮食和生活习惯、健康常识等方面的差异,同时了解了父母行为与儿童健康之间的相关性状况。结果发现,父母外出务工并没有对留守儿童的体质健康、饮食和生活习惯、健康常识方面产生明显的影响,但会使儿童的零花钱有所增加且金额也较高,另外,父母行为对儿童的健康有重要的影响。对此本文给出相关建议。
论文首先对所要研究的粮地经营规模效率进行明确界定,然后运用DEA中基于VRS假设的BCC模型构建粮地规模效率评价指数。在此基础上,分别从微观、宏观生产目标视角,对粮地规模效率进行了测度;分析结果表明:粮地规模与效率之间不是简单的正向或负向关系,在一定规模范围内,随着规模的扩大效率表现出U型曲线的变化规律;基于微观生产目标与宏观生产目标下的粮地经营规模效率存着在一定的矛盾。
本文试图通过博弈模型的建立与分析,对两种不同的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模式(异地转移和就地转移)进行探讨,找出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相关因素。首先,介绍了进化博弈理论并探讨了对进化博弈理论该问题的适用性;然后,通过进化博弈模型,在较为宽松的条件下,推演了这两种农村劳动力转移模式形成的过程;最后,对该模型做出了分析,说明有限的剩余劳动力群体可以通过对周围人的观察、学习并适时的调整自己的策略做出理想的选择。
本文运用长三角地区15个村庄连续11年固定跟踪观察点面板数据构建了农户个体年度双向固定效应模型,考察了税费改革对本区农户家庭收入的影响。研究表明:在控制了农户个体特征、家庭创收能力和家庭社会地位等变量后,税费改革对农户家庭收入具有显著正效应,使农户家庭人均收入平均提高6.82%,该效应远大于税费减免所带来的直接收入增加。同时从动态角度还考察了税费改革对农户家庭收入的影响。发现:在改革前三年,税费改
本文运用协整和误差修正模型,以安徽省1984-2006年的统计资料为样本,构建了城乡居民长短期的收入与消费模型,对城乡居民收入与消费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安徽城乡居民的收入和消费之间各自存在着长期的均衡关系,在人均消费的层面上,城镇居民对于消费增长的支持大于农村居民,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还有待提高。
首先,本文认定了企业用工需求年轻化、青年民工荒、民工中年失业、民工在城市工作年限短等影响民工城市化的事实。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用于分析民工城市化条件的年龄结构-生命周期模型。应用该模型,本文⑴定量分析了工作年限对民工城市化经济能力的影响;⑵将对民工预期工作年限的分析与民工工作寿命表的估算相结合,估算出中国具备城市化最低限度经济能力的民工总量;⑶定量分析工作年限和与户籍制度有关的福利之间的替代效应。
沿海地区由于其经济与地理位置的优势,更多地承载着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任。本文以福建省农村劳动力转移为例,在资料分析与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对福建省农村劳动转移总体概况及其特点、缺工的原因及趋势进行探析,旨在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以减缓沿海地区用工短缺的现况。
本研究汇整国际间对於禽流感疫情之经济影响评估文献,并参考国际相关研究,假设各种可能情境,利用台湾农业部门模型与产业关联模型及资料库,推估禽流感疫情对我国总体经济及产业可能之冲击影响,并研拟因应对策。模拟结果显示,当发生禽流感之後,无论是在高度或者是低度的影响设定下,肉鸡和土鸡的生产数量皆会下降。禽流感疫情对国内畜产及总体经济之影响冲击,对不同产业依其上下游、互补替代等关系,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政府采
本文采用了随机前沿生产函数估计了中国食品加工业技术效率,并估算了各因素对技术效率的影响程度。实证结果显示:(1)虽然中国食品加工业技术效率在稳步提高,但是其生产仍然存在显著的技术效率损失,且技术进步并不显著。(2)东、中和西部三地区食品加工业技术效率差异不大,且呈收敛趋势。(3)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和食品加工业税率对食品加工业生产技术效率损失有正影响,而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第一产业产值则正好相反。这
本文使用产业结构相似系数、农产品综合比较优势指数、专业化系数等指标,运用《中国统计年鉴》和《江西省统计年鉴》的有关数据,选用江西省11个地市的粮食作物等8类农作物种植面积,计算了2004~2006年江西省各地市的结构相似系数,结果表明江西省各地市的农业生产结构正从“结构同构”向各具比较优势的“结构趋异”的方向发展。同时,通过比较19种主要农产品2004~2006年的农产品比较优势与专业化系数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