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GIS的应急救援决策支持系统研究

来源 :第四届国际应急管理论坛暨中国(双法)应急管理专业委员会第五届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6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及时有效的应急救援是降低突发事件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有效手段。本文以层次分析法(AHP)作为确定救援路径权重的方法,采用问卷调研、专家访谈等形式,同时结合AHP计算软件Expert Choice,得出了路径权重各影响因素的权重值。另外,针对AHP方法在计算多条应急救援路径权重时的繁琐性问题,本文运用量化分级的原理进行了近似的处理。最后,采用ArcGIS9.2软件平台作为应急救援决策支持系统(ERDSS)的内核,以某地区在建大型工程项目作为事故的发生地点进行了动态模拟。系统运行的结果能够为应急指挥部门进行救援方案的选取,起到很好的辅助决策作用。 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方法具有可行性和实用性。
其他文献
本文分析了RFID技术的特点,分析了应急资源研究现状,分析了在应急资源管理中应用RFID技术的可行性,并从RFID技术发展的角度提出了基于RFID技术的应急资源管理模型框架。在应急资源管理中应用RFID技术,可以实现应急物资保障全程可视,可以对应急资源仓储、运输、配送、发放和回收等实现动态控制,最大程度地保证应急物资的及时、高效、准确、灵活地运送到突发事件地点。
现代社会已进入突发事件高发的风险社会,学校也不能置身事外。学校教学楼是人员高度密集的场所,在遭遇突发事件时以最快速度及时疏散被困人员尤为重要。本文以某中学教学楼为例,研究了中学教学楼人员疏散的数学模型,根据模型结果,对如何缩短该教学楼疏散时间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这些建议对其他中小学也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在灾难发生时,综合考虑最小化未救助伤员数量和运输成本的伤员救助问题。当受灾点的伤员数达到某一阈值时,该受灾点成为伤员簇并进行救助。救助过程中假定只有一个救援中心和多个伤员簇,有多种类型的救护车可以利用。根据问题的多时段多情景的特征,建立两阶段的整数规划模型。把该模型转化为一系列背包问题和一个多段图问题并设计相应的混合算法。应用matlab和lingo软件进行求解,实验结果表明模型的合理性和算法在求
以正在修建的长32.645km的青藏线关角隧道为研究对象,针对特长铁路隧道火灾防灾救援中采用“定点”设置的问题,讨论了隧道内定点的设置位置和设置形式,以及定点救援的方式,并从人员安全疏散的观点出发,运用疏散模拟软件STEPS建立不同横通道间距的人员疏散模型,模拟分析了隧道内4种不同火灾场景下定点中人员安全疏散的时间,初步确定了关角特长铁路隧道定点设置方案,同时也为铁路特长隧道火灾安全疏散设施的优化
以往研究表明,文化对人们危机认知评估要素有重要影响。本文在梳理西方有关组织危机认知评估要素的基础上,结合中国文化及华人思维特征,提出了中国文化背景下企业高管组织危机评估的认知模型不同于西方模型的假设,结合定性和定量的研究方法,运用访谈和问卷调查对浙江省总计118家中小企业高管人员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验证了假设,发现中国文化背景下企业高管在进行危机评估时更为注重危机的转化性特征,这一结论意味着中国企
总结在特大自然灾害下通信指挥的特点,分析了有线通信,卫星通信,短波通信,微波通信,集群通信等通信方式的技术优势和不足,针对应急指挥及时,快速,有效的特点,提出了应急通信指挥网络的体系结构,为我国建设应急通信指挥网络提供有益借鉴。
随着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确立,中国社会多元化利益格局基本形成,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已不再是政府的独角戏了,非政府组织、企业和个人等其他社会主体越来越多地参与到社会应急管理活动中。因此,社会多元主体之间的信任与合作是其共同参与社会应急管理的前提。本文首先分析了应急管理中多方利益主体的信任博弈,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声誉机制对于促进社会信任与合作进而对于提升社会应急管理能力的机理;其次,描述了在线社会声誉
对过程工业战略环境评估(process industries strategic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PISEA)概念及方法论路径进行了解析拓展,同时指出PISEA预测环节内容应重点关注战略环境风险评估,即进行应急管理全过程风险评估方向研究,在这个基础上,构建了应急管理风险评估三阶段模型。研究表明,模型的构建,一方面促进战略环境评估学科的发展,另一方面也为新兴的应急管
在研究突发事件处置预案模块构成的基础上设计了预案生成系统。系统功能主要有用户分级管理、预案生成及管理、工具软件管理、用户管理及数据备份与恢复等五个模块组成。解决了预案编制过程的层次不清、格式不统一等问题。以北京某地铁站毒气泄漏应急预案制作为例进行实例验证,达到设定目标。
近年来,公共突发事件频繁发生,应急管理倍受关注.本文研究了城市应急联动体系结构及其关键技术,提出了城市应急联动体系结构的框架与模型及其实现,结果表明:该框架与模型是可行的,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