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的专业基础训练--以ETH一年级构造课教案为例

来源 :2018中国高等学校建筑教育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nus3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通过对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ETH)一年级构造课教案的分析,探讨如何将深刻的学术思考,转化为目标清晰、步骤严密、显性与隐性效果长久起效的基础教学.
其他文献
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的生成和发展深受自然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本次毕业设计以国家第四批传统村落蓝田县葛牌镇石船沟村为设计对象,分别从文化基因、生态效应、产业复兴三个研究方向进行差异化教学,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级对村落建筑空间环境进行改造设计,研究石船沟村传统村落建筑空间形态、构筑形态、视觉形态三者之间的关系,探索宗族迁徙背景下的传统村落保护与活化设计的策略与方法.
对乡村的多维度现实复杂性问题探讨以及未来乡村发展图景展望已经成为话题性和事件性存在.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7工作室2018年度毕业设计选择山东省沂南县北寨为研究对象,以北寨汉墓为核心,探讨以文化带动北寨乡村复兴和产业升级的新途径.
近些年来,随着国内乡村营建活动的蓬勃发展,与乡建有关的教学亦逐步走进国内建筑院校的课堂.文章通过分析、总结以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为代表的国内诸院校参与乡村营建及相关教学的经验与教训,提出理性、系统地开展与乡村营建相关的教学,并以此为基础,不断进行社区、乡村建造实践,可有效增加学生对建筑本体的认知,培养其动手能力,增加对社会的了解.从而为其成长为合格的建筑师打下坚实的基础.
中国建筑学专业教育自萌芽起经历数次变革发展至今,在其发展历程中深受外国经验影响,其中俄国(尤其苏联)建筑学专业高等教育中的课程体系架构、教学内容等方面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对其影响巨大.本文按时序梳理两国建筑学专业教育发展历程,在时间轴上时两国建筑专业教育发展历程上的重要节点及代表性事件进行比较,找出异同,归纳俄国对我国建筑学专业教育发展的影响要素,建立中俄建筑学专业教育比较研究框架,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
本科毕业设计教学—乡村聚落空间更新活化设计教学研究系列,依托实际的研究课题,进行研究性的学习过程,通过问题导出与概念规划、建筑策划与方案设计、信息反馈与深化设计三个环节主题内容设置,使得学生以委托人身份,通过资料梳理归纳、调查研究与数据分析,结合人居环境科学理论学习、运用建筑计划学方法,科学有效地探寻设计依据,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参与实践项目的系统全面的综合能力.
基于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原理,从知识维度和认知过程维度建立跨越参考案例与课程设计之间鸿沟的桥梁.通过设计认知树状图的节点、分支和生成过程,参考案例获得了与课程设计相一致的三个维度的知识:“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通过一体化的分解练习与参考案例,学生的设计认知得以在参考案例的具体情境中从“理解”维度迈入“创造”维度.这使得设计思维真正从收敛走向发散,从而为课程设计若干可能性的探
装配式建筑搭建速度快和易确保工程质量,以及易规模化生产等优点,颇受各地欢迎,不少地方推出了相应的产业发展布局和扶持政策等,装配式建筑有被热捧之感.对于装配式建筑,目前还缺乏较广较深的追究,特别是追溯研究,如传统民居装配方法对后世建筑的扩散继承.传统民居不仅提供了早期人类最实用可居的建筑空间,同时孕育了装配建造的最初理念和建构模式.民居装配方式的语境和语序可追溯梳理,现代建筑装配理念及体系的发展源头
本文以哈工大三年级国际联合设计教学实践为例,探讨短期“研究式教学”方法.以“宜老社区”为主题,将包容性设计方法引入教学中,引导学生结合老年人身心的特殊需求,从对“移动性”、“情绪”和“场所”三个关键词的分析出发,探讨未来宜老社区的发展模式及设计要素.在此基础上,通过基地环境分析和功能策划,提出不同途径的设计概念及其空间形式,旨在培养学生的研究式思维和创新思维,并使其认识到包容性设计的必要性,通过设
我国大陆的多数建筑院校的建筑设计课通常是围绕着特定的设计内容设置,多年僵化不变.然而日益增强的教学上的国际交流对常规的设计课程体系提出了挑战.如何借鉴和学习国外学校的工作室体系,改革和更新日益僵化与陈旧的建筑设计、理论、技术隔离的课程体系?是继续为设计而设计,还是以研究为导向面向城市和社会提出问题?是单向地教?还是建立一个多边的、开放的,大家一起讨论的平台?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的国际交换工作室利用
本文从持续6届的海峡两岸建筑本科毕业作业评选:“TEAM20建筑与规划新人奖”为切入点,对比两岸建筑毕业设计的差异,并从组织方式、选题、表述等几个方面阐述了笔者对这些差异的分析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