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碎壁画的保护及意义

来源 :全国第十届考古与文物保护化学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bmiss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2005年至今,笔者先后主持了三座壁画墓中壁画的保护工作.在对这些墓葬壁画进行清理、加固、揭取、提取、修复等一系列保护工作中,无一例外地遇到了对壁画残片、残块或是较为碎裂的壁画的保护问题。本文从实际工作出发谈一点对破碎壁画的保护及其保护意义的认识.
其他文献
本文通过对广西131面古代铜鼓合金成分和部分铜鼓的金相、铅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广西古代铜鼓合金成分主要有红铜、铜锡二元合金和铜锡铅三元合金等三种.其中铜锡铅三元合金铜鼓最多,占总测量的80%以上,这充分反映了铜、锡、铅等金属是铸造铜鼓的主要材料,而且这种铜锡铅三元合金铜鼓的铸造工艺从汉代一直延续到明清时期.经铅同位素分析,证明了广西北流、冷水冲、灵山等三种类型铜鼓的矿料来源于广西境内.因此,广西不
青铜镜在中国古代青铜文化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研究中国古代铜镜成分变化规律,对于研究中国古代青铜铸造工艺、科技手段发展变化规律及铜镜科技断代具有极高指导意义.本文从不同时期铜镜本体组成成分分析结果入手,总结出我国古代青铜器合金成分的基本变化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青铜器按其组成分类的三大不同阶段,对我国铜镜铸造工艺研究及科学保护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中国古代铜镜造型美观、形式多样,且图案纹饰华丽、铭文内容丰富,充分反映了我国古代艺术家和铸镜工匠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反映了我国金属冶铸工艺的高超水平,是我国古代文化遗产的珍品.同时,铜镜不单是我国文物考古发掘中古墓葬断代的标准器之一,而且也是传世铜镜断代可靠的实物凭证.本文简要介绍了我国各时代铜镜的特点、组成,以及山西省博物馆藏唐代葵形双凤纹铜镜的保护修复案例,希望对我国古代铜镜的认识及保护修复
本文通过对陕西出土两件铁器(铁钉、铁锸)的金相学研究,为科技考古工作者研究汉代铁器的发展提供了一些基础性的资料,也为保护修复铁器工作提供了相关信息.
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群于2004年7月作为世界文化遗产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由于高句丽位于吉林省高湿多雨地区,因此高句丽石质文物的物理风化、化学风化及生物风化同时存在、相互影响.本文在高句丽石质文物保存环境及风化病害现状调查的基础上,分析风化产物、研究风化机理,并进行了清除苔藓、地衣、菌类,杀菌防霉腐处理,加固及表面封护等保护,效果比较好.
故宫古建筑修砌一新的墙体常析出大量白色盐粉,这种现象被称为"返碱".大量出现的返碱现象不但大大影响了故宫建筑群的修缮效果和整体美感,而且造成了砖材表面的酥软、脱落的病害,甚至可能对墙体的稳定性与安全性造成影响.因此,为了解决这个亟待处理的问题,分析研究其产生的原因就显得十分重要.本研究通过化学分析和各种现代仪器分析手段对故宫古建筑不同位置的返碱物质,不同产地、年代的青砖样品,灌浆材料样品,制砖原料
龙门石窟属于露天石质文物,相对馆藏文物来说更易受到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而遭受破坏,所以保护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对龙门石窟的保护不是通过一两个工程就能解决的,更多的需要日常维护来进行.近几年来,龙门石窟做了大量日常维护工作.在这些工作中,积累了一些经验.本文重点介绍其中一个方面——封缝技术.包括封缝的工作步骤、方法,以及需要注意的问题,期望能对以后龙门石窟甚至于全国石质文物保护中类似的问题起到一定借鉴
孔雀明王龛造像在长期自然营力和人为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存在岩体失稳、岩壁渗水、造像风化、造像表面敷贴金箔和彩绘风化、造像表面污染等病害;针对存在的病害进行保护修复,主要实施了岩壁局部渗水治理、造像无损清洁、脱落造像岩体复原粘接、岩体加固等,使该龛得以长久保存.
本文详细记录了修复耀州窑瓜棱形双耳罐的过程,按传统的修复工艺进行拆洗、粘接、打磨、做色,结合手绘和喷绘的着色方法使此件器物修旧如旧,恢复原貌.
通过对河北曲阳县北岳庙德宁之大殿建筑墙体含水率和可溶盐现状及其活动情况的调查,探讨了含水率与可溶盐迁移的规律和可溶盐活动对殿堂壁画构成的潜在危害,提出殿堂壁画保护实施应该注意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