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建筑实全周期实时数据监测系统建设--天津大学新校区第一教学楼为例

来源 :第四届严寒、寒冷地区绿色建筑联盟大会暨绿色建筑技术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diz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校的新校区建设,绿色建筑成为绿色校园构成的主流,并为绿色建筑、低碳生活的推广提供了良好的高校文化基础.本文介绍了天津大学新校区第一教学楼作为新校区核心绿色建筑项目,在遵循《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4设计和建设的同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第一教学楼中增加了建筑的全周期平台分析管理,因地制宜的提出全周期的数据跟踪方式,通过从建设到运营管理中设置详细的数据采集,来评估整体绿色建筑建设数据与运营效果.
其他文献
建筑领域碳排放占全社会总能耗的1/3,这仅仅是建筑运行使用过程,若考虑建筑全生命周期,比例将会更高.在现行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引导下,绿色建筑是否比普通建筑全生命周期更低碳,目前相关研究甚少.本项研究基于LCA理论,在总结前人研究基础上,明确绿色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计算方法,并以天津生态城75栋绿色居住建筑为样本,计算并比较了不同星级绿色居住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水平.结果表明,单位建筑面积年碳排放量
文章指出教育建筑作为社会公共建筑的一个类型,承担着普及社会道德与科学知识的重要作用,中小学校园建筑又是教育建筑中分布最广,比例最大的重要组成部分.绿色中小学校园建筑设计需研究不同地区的气候类型及自然环境的差异,通过绿色校园的实践总结适宜的技术措施,包括校园场地的规划分区,多功能复合建筑的使用,对风环境和光环境的合理利用,底层架空等建筑结构来增加土地利用空间等,经过一系列合理的进行绿色设计,促进绿色
本文总结了国内外对被动式建筑围护结构的节能设计技术,并以沈阳建筑大学中德节能示范中心为例,结合严寒地区的气候特点,从热桥、通风与遮阳方面进行设计.同时,基于建筑三维建模软件Rhino和Grasshopper平台上的EnergyPlus算法对围护结构进行敏感性分析,并且与基础模型进行能耗对比.研究表明,通过敏感性分析,能够选择合适的传热系数和保温层厚度,对严寒地区被动式建筑围护结构节能设计有着积极的
《中新天津生态城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从2009年开始实施,随着技术进步、行业发展和新版国家标准的颁布,将进行修编.在修编过程中,将参考借鉴国外相关标准的发展趋势,体现从单体评价到区域化评价、从设计评价到全过程评价、从定性评价到定量化评价、从单一对象评价到多元化对象评价的原则.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而全球变暖正在对全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产生着重要的影响.碳汇林的营造更是受到了各个国家的广泛关注.文章对碳汇林的概念进行介绍,对于发展碳汇林的必要性进行论证,提出可以通过完善城市森林体系、合理配置植物、发展城市立体绿化、加强理念宣传、提高森林质量,摆脱重建轻管理的错误思路等来发展碳汇林的思路。
本文为研究颗粒污染物的分布规律,探讨建筑空间形态对颗粒物扩散效应的影响,改善居住区空气环境质量,以沈阳市地王国际花园为模型,基于当地气象条件和空气污染现状,采用Fluent软件,模拟分析了颗粒物污染物在小区不同水平和垂直截面上的质量浓度分布规律,并讨论了减轻颗粒物污染的居住空间优化方案.研究结果表明,居住区空气环境质量受多方面因素影响,而不同特性的居住区流场,对颗粒物的扩散效应具有较大影响;在小区
民生关怀作为重要内容出现在各国绿色生态城区标准中,本文选取美国LEED绿色社区评价标准(LEED ND)、国内的绿色生态城区标准中的相关内容进行对比分析,通过分析比较得出各标准相关内容的理念与思路,为绿色生态城区中的民生关怀实施提出建议,必须通过区域、街坊、建筑三个层次实施生态规划对民生关怀的要求.最后,本文结合天津市解放南路地区实践案例,对生态城区中民生关怀的做法进行了实践总结,包括舒适、健康、
目前,我国的生态城区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而我国快速城镇化的趋势要求生态城区的建设大规模推进.本文通过分析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背景,国家针对绿色建筑发展的激励政策,现在绿色建筑规划及设计中存在的问题,系统确定绿色建筑专项规划对生态城区建设的重要性及其具体内容,同时提出了绿色建筑专项规划的实现路径、绿色建筑指标体系的构建等措施,对生态城区绿色建筑专项规划的研究将起到参考和借鉴意义.
绿色建筑是实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要途径,城市可持续发展是绿色建筑发展的必然结果.城市可持续发展从城市层面,对绿色建筑的发展进行调控,为绿色建筑提供科学的依据和广阔的背景,两者是相互依存统一的.中新天津生态城是中国、新加坡两国政府战略性合作项目,在国内率先提出实现绿色建筑100%的目标.本文以天津生态城绿色建筑探索实践为例,回顾了天津生态城在绿色建筑标准规范、技术集成、管理流程、项目实践方面的经验,
20世纪90年代美国开始研究建立一种基于源头控制的多点微观暴雨控制策略—低影响开发(LID一一一Low Impact Development) 。LID主要在小流域内采用或保护天然的水文控制措施,如渗透、过滤、蓄存、蒸发和滞留等,将径流控制在源头。这些措施可以方便地整合进城市基础设施,并且成本更低、具有更好的景观效应。快速城市化导致的城市内涝等灾害正日益严重地威胁着城市和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为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