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美学文献整理与研究”对中国生态美学的重大意义(提纲)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kykigh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阐述了西方型生态美学应当如何总结、在当代文化语下的中国古典生态美学应当如何总结、文献整理对于中国型生态美学的意义、文献整理中的难点应居何处和文献整体对中国型生态美学提升的重大意义。
其他文献
良好的身体意象有利于心理健康,但不良的身体意象会引导着大学生采取不适当的饮食行为以达到理想的身材,而异常进食极有可能发展成为进食障碍,从而危害健康.本研究通过对201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的结果显示:男女生都渴望偏瘦的身材.男生在舒适倾向、身体部分满意度等维度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女生,而在相貌倾向、超重、异常进食等维度上的得分显著低于女生.其中,身体意象的自我分类、身体部分满意度、相貌倾向三个维度可以很好地
本研究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取向以及亲社会行为倾向进行了探讨.以价值观问卷和亲社会行为倾向问卷为研究工具,调查了山东某高校的224名在校大学生.研究结果表明:(1)价值观取向可以正向预测亲社会行为倾向;(2)社会生活取向价值观对亲社会行为倾向的预测力最强,能对亲社会行为倾向的六个分维度都有很好的解释作用;(3)个人生活取向价值观仅能对利他性亲社会行为倾向和紧急性亲社会行为倾向有很好的正向预测作用;(4)
创新教育一直是教育界非常重要的话题,但在理论建构方面尚为薄弱.本文从经验的视角,尝试探索一种创新教育的理论及其相关基本策略.全文沿着概念、命题和策略的思路展开,首先在批判传统知识观的基础上重申了经验的涵义和经验的知识观,然后从经验的多重联系、经验推动观念的"反省"以及经验作为超越逻辑、连接美的纽带三个角度出发,阐述了本文的核心命题"经验构成创新的基本材料".最后,从经验、非理性和感悟三个角度简要提
随着全坏化时代对人类共同面临的生态危机的迫切关注,关于环境美学的诸多命题也逐渐成为当代美学的一大热点.世界各地的理论家们为此贡献了许多具有建设性的提议.但多视角的切入从而给予这个问题的思考以进一步的深入,也理所当然.在这些视野中,生态主义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切入点.这个视野奠基于这样一个前提:只有首先承认由"生态正义"为主导的"生态伦理",才能真正把环境保护的问题从传统意义上作为"审美欣赏"的"小美学
李清照于宋朝公元1084年生于中国济南,为中国最著名女词人,素有「词后」之称.近来除了传统的修辞与译注研究之外,学者受西方女性思潮的影响也开始关注诗词中性别议题,在女性研究领域逐渐占有一席之地.但是本人认为生态研究的角度,尤其是生态女性的观点,更可以另辟蹊径,提供一些新的看法,就教于方家.本人首先从道家思想对李清照之影响以及孙康宜教授提出之「闺阁女词人」之观点,佐以西方女性主义如西苏(Hélène
中国儒道两家美学思想都认为"人"与"自然"之间原本是相互联系、互为一体的.所谓"天人不二"、"天人一体"、"万物一体".在中国哲人看来,包括"人"在内的宇宙万物乃是一"气"贯通的有机生命体,而"人"之原初心性则是一虚灵的明觉,广大无际而可以含摄融汇自然万物.因此,"人"与宇宙自然原初就和熙融洽、相与贯通.基于这种审美意识,就儒家美学而言,孔子就提倡"仁",主张以"爱人之心"达成天人相融,物我同体的
中国生态美学研究成就卓著,但在深度和广度上仍有进一步拓展的空间,加强自组织的探究可能是一个重要的突破点.生态圈的复杂多样与和谐有序,其所以然都可以归结为"自组织".并且,从无机界、生物界、人体自身、人的精神系统、人类的文化系统及社会组织机构诸层次构成的生态圈均可见出自组织的作用.华夏先哲秉持整体的、系统的、或机体性质的生态观,蕴含生态美学建设的丰富思想资源,特别是中医学理论所揭示的"阴阳自和"与"
生态人文主义构建是当代美国生态批评的重要理论与文学批评方法探索.首先,它对文艺复兴人文主义进行了深刻反思,辨明其工具理性与机械二元论统摄下的自然观,并指明这正是造成当代生态危机的思想根源之一.在此基础上,它尝试构建生态人文主义语言.这种语言希望形成一种能深刻阐释自然的叙事性语言,它融合生态观念、新环境伦理与后现代视角,在文学研究中凸显人与自然的关联;它将言说语境扩展到自然世界,运用绿色言说阐释文本
卢政教授等人所著的《中国古典美学的生态智慧研究》一书,对中国古典美学的生态智慧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很好地回答了中国古典美学作为一种前现代的话语形态是否有助于解决当下的生态问题,以及应该如何对其加以利用等重大问题.不仅如此,这部著作还启示以一种新的眼光看待古典美学的现代转换,并以其卓越的研究提供了一个转换的范例.
生态美学的基点是反思西方二元对立与资本化逻辑的起点,是生存论对本体论的超越—诚于中而形于外:伦理学、实践哲学与形而上学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