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不同背景中医师对《伤寒论》认识问卷调查与分析

来源 :广东省首届中医学术流派与岭南中医药文化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oyaoyang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了解香港中医师们对中医经典《伤寒论》的认识与态度,探讨影响香港中医师们使用伤寒经方的可能因素.方法:对香港地区的注册中医与表列中医展开抽样问卷调查,对两类中医的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与比较.结果:收回有效问卷390份,其中注册中医组282份,表列中医组108份.经统计发现:两组中医师对伤寒学的态度、对《伤寒论》的了解程度、临床上对经方的选择等方面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在对《伤寒论》的学习态度上两组医师的态度相同(P>0.05).结论:注册中医及表列中医的“学院”及“非学院”的背景差异,的确影响着两组医师对伤寒学的态度,和对经方的应用,但两组中医均愿意努力学习中医经典《伤寒论》.总之,伤寒学在香港还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
其他文献
何志雄教授是当代岭南伤寒学派的杰出代表、伤寒教育学家、经方大家,也是当代岭南伤寒学科建设的开创者和奠基者。长年坚持岭南伤寒经典教学,重视人才梯队培养和学术传承,重视学术交流和基层理论教育。善用经方治疗岭南疑难疾病,开拓思想,扩大范围,极大推动了岭南伤寒学的理论、教育、科研、临床和学科建设发展,在当代岭南伤寒学术发展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
何志雄教授治学与临证,以《内经》、《难经》为基,海派、岭南中医为纲。学术上强调经典为纲、各家为目,“内难为源,伤寒为流”。何志雄教授认为,历代医家在“内难”、《伤寒杂病论》等经典的基础颇多发挥,屡有建树,均是在“内难”等经典理论指导下的完善与创新。何志雄教授深谙经典,尤重伤寒,师学仲师之法而不泥古法,揉合各家学说而不失偏颇,将经典中医之大法与岭南地域的气候环境紧密结合,力倡寒温并用,揉合伤寒六经辨
何志雄教授是当代岭南伤寒学派的杰出代表、伤寒教育学家、经方大家,也是当代岭南伤寒学科建设的开创者和奠基者。他的成长、成才与其独特的求学、治学经历密切相关。海派中医丁甘仁、曹颖甫、恽铁樵、秦伯未、章次公、严苍山及岭南中医何梦瑶、朱沛文、陈伯坛、黎庇留、易巨荪、谭星缘、刘赤选、卢朋著、程祖培、钟耀奎等医学大家的影响和熏陶,结合岭南地域气候特征和岭南伤寒的发病特点,形成具有自身特色“六经脏腑同辨,注重六
陈锐深教授擅长使用岭南中草药治疗肺癌。仙鱼汤是陈教授治疗肺癌的经验方,主要成分是党参、黄芪、浙贝母、猫爪草、田七、山海螺、山慈姑、天冬、仙鹤草、鱼腥草、守宫、炙甘草等药物,具有健脾清肺,化痰祛瘀之功效,近年来对仙鱼汤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本文从临床研究和实验研究两方面对多年来的研究进行总结,临床研究显示仙鱼汤治疗中晚期肺癌具有明显的稳定瘤体、改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的作用,和化疗配合使用具有明
本文介绍了岭南肝癌的发病特点、病因病机,并将肝癌分为肝胆湿热型、肝郁脾虚型及肝肾阴虚型。本文同时阐述了一肝癌病例的诊断治疗过程。
本文简要介绍了心悸病证的病名由来,重点阐述了岭南医家对心悸病的认识过程,从晋代的初步认识,到宋朝渐渐加深,明清时期系统完善,至近代岭南医家对心悸病病因病机理论的研究在继承前人的相关理论基础上,对传统的气血阴阳亏虚、痰、火、淤、饮等进行更深入研究的同时,还从生物一气候环境一心理医学模式角度出发,探讨了本病发生的其他致病因素,认为气候环境、生活工作方式、饮食结构等的变化也可能是心悸病发病的重要原因。从
本文介绍岭南医学既有传统中医学的共性,又有别于其他地方医疗用药的特点与特性。岭南医学用药轻灵,勿伤阴津;祛邪扶正,攻补有度;经方时方,灵活运用;单味草药,宁少勿多,简便效兼。
本文指出中医的扶正祛邪、养生、救人应具有中华文化的广义整体观,中医学术以人为本,以中和为本,在中华文化的广义整体观中认识自己。中医学术的发展必须具备继承创新,升华思想。敢于超凡脱俗,敢于和疑、顽、难题挑战,更重要的是敢于和西医面对面挑战。
本文阐述了岭南中医流派的概念与形成,从文化因素、经济因素和社会因素等方面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并对今后的发展与展望提出改进建议,对加强岭南中医流派的研究具有重大意义,可促进中医药的繁荣与发展。
本文旨在结合近代相关文献报道,对岭南医学研究现状作一回顾及展望。本文指出岭南医学是研究岭南地区自然气候、地理环境、人群体质对该地区疾病发生、发展的影响和防治规律的一个学术流派。对该学术流派进行研究,目的就是要阐明中医人与自然的整体观,探索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的辨证论治规律,不断提高中医学术水平,努力揭示中医理论的实质,结合古人的医学临床经验、将其实践,不断完善、创新、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