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格犬肝炎性损伤miRNA靶基因的预测和分析

来源 :中国毒理学会第六届全国毒理学大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lshhg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取马兜铃酸-Ⅰ (AA-Ⅰ)致比格犬亚急性肝炎性损伤组织,经microRNAs芯片,qRT-PCR分析.对所获6个显著差异表达miRNAs进一步进行邻近靶基因预测,以获取基于microRNA簇的转录后网络调控生物信息,指导进一步分子生物学深入研究.方法 (1)通过对miRBase数据库(http.//mirbase.org/)的检索,找出所有跨度小于40 kb的microRNA簇,以与microRNA芯片结果进行比较.除了簇中表达发生变化的microRNAs,其他邻近的microRNAs也经挑选进行qRT-PCR,以验证其差异表达谱.qRT-PCR结果使用不配对Mann Whitney检验法进行统计分析,P<0.05代表差异显著.(2)采用TargetScan(www.targetscan, org)和miRDB(www.mirdb, org)预测不同microRNAs的靶基因,两种软件预测结果相互交叉的部分被导入DAVID(http.//david.abcc.ncifcrf, gov),以分析其可能影响的KEGG代谢通路(www.genome, jp/kegg).代谢通路的预测结果由Fisher精确检验进行统计分析,通过对落在代谢通路中的靶基因数目和该代谢通路中已知的基因数目进行检验实现.结果 (1) qRT-PCR结果表明,miRBase数据库所获包含cfa-let-7a-1/cfa-let-7b,cfa-miR-362/cfa-miR-502/cfa-miR-660这两个microRNA簇分别出现表达一致变化.而在另一个microRNA簇中,cfa-miR-27a-cfa-miR-24表达呈上调,但cfa-miR-181d的表达却呈下调,这可能是由于后者位于染色体的另一条链上.(2)预测发现3个microRNA簇与细胞凋亡、免疫信号转导等生物学过程相关.其中MAPK信号通路同时受到cfa-miR-27a和cfamiR-200c两个microRNA的潜在调控,提示AA-Ⅰ致肝炎症时,参与细胞凋亡、免疫信号转导的重要的途径.结论 经TargetScan和miRDB预测及qRT-PCR论证,确定AA-Ⅰ对比格犬肝炎性损伤靶基因的3个microRNA簇,分别与细胞凋亡及免疫信号转导相关.
其他文献
目的 现行化学物发育神经实验的标准有美国环保署(EPA)颁布的OPPTS 870.6300及国际经合组织(OCED)颁布的TG426,这些实验均采用活体哺乳动物进行研究,费用高、耗时长,且难以满足当前新化合物神经发育毒性检测需求.由于多能干细胞(PSC)拥有独特的自我更新及定向分化能力,可分化为不同类型的神经细胞,适用于神经发育毒性(DNT)的研究.已验证的发育毒性试验——小鼠胚胎干细胞试验(ES
会议
在化妆品成分的安全评估中,对皮肤致敏性的评估是一个重要部分,尤其是在化妆品成分具有显著皮肤暴露的情况下.识别化学物质的皮肤致敏性危害的传统方法是豚鼠试验,例如Magnusson&Kligman试验和Buehler试验.近年来,更先进的小鼠局部淋巴结试验(LLNA)被用来替代传统的豚鼠试验.LLNA仍然是体内试验,但它与豚鼠试验相比具有许多优势,例如能够提供定量的、更加客观的试验结果读数,减少动物使
会议
短时间暴露试验(STE试验)是一种使用SIRC细胞(兔眼角膜细胞),以一定浓度下受试物暴露后的细胞生存率作为毒性终点,来评估眼刺激性的体外替代试验.STE试验不仅能方便快速的做出评估,并且具有使用油溶性化学物质的溶剂评估非水溶性化学物质的优点.本研究对STE试验对眼刺激性试验的有效性进行了验证.为了验证STE试验对于眼刺激性评估的有效性,我们对STE试验和动物实验(Draize试验)数据的一致性进
会议
检测化学物质眼刺激性的传统试验是Draize等提出的兔眼实验,Draize实验作为测定眼刺激性的国际标准被长久使用到现在。近年来,随着对动物保护呼声越来越高,一些国际组织和国家也在不断的鼓励发展替代(体外)试验。迄今为止,还没有单一的体外试验可完全替代Draize实验,因此将不同性质的多个体外试验方法组合,分阶段的检测眼刺激性是非常有效的。在本研究中,我们利用以Draize试验结果为依据的GHS分
会议
目的 根据OECD(经合组织)测试指南439规定的方法,验证使用EpiSkin表皮模型(中国生产)的皮肤刺激性体外测试方法的可实施性和结果的可靠性。国家质检总局的四个直属单位:中国检科院、北京局、上海局和广东局,以及欧莱雅中国研发和创新中心共同参与了此次验证研究项目,为在中国建立皮肤刺激性体外替代测试方法的相关标准提供科学的依据和认证的数据基础。方法 此次研究采用的测试方法是根据ECVAM(欧洲体
会议
目的 建立体外皮肤刺激性替代试验的新方法小鼠皮肤功能完整性试验(SIFT),并初步评价该方法在皮肤刺激性评价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制作离体皮肤固定装置,用正常大鼠皮片固定于装置后的TER值及TEWL值变化及病理组织学变化来评价其可行性.选用12种不同化学物初步建立SIFT试验,并选用36种化学物进行SIFT试验,采用SPSS(ver16.0)统计软件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评价SIFT方法的重复性、
目的 建立快速高效的体外微核试验高通量筛选方法,并应用该方法检测香兰素、尼泊金甲酯和对苯二胺三种化学物的遗传毒性.方法 上述3种化学物分别设10个染毒剂量,香兰素剂量范围1.22~625 μg· ml-1、尼泊金甲酯剂量范围2.44~1250 μg·ml-1、对苯二胺剂量范围2.44~1250 μg·ml-1,同时设阳性对照(+S9为10 μg·m;-1环磷酰胺、-S9为0.50 μg·ml-1丝
甲基苯丙胺(MA)属于苯丙胺类(PEA)兴奋剂,苯乙胺是MA中的重要成分.MA具有药物依赖性(主要是精神依赖性)、中枢神经兴奋、致幻、食欲抑制和拟交感效应等药理、毒理学特性,其毒性可以引起机体多内脏器官的损害,其中横纹肌溶解是MA及PEA急性中毒中常见的症状.MA滥用与发生横纹肌溶解与否与哪些因素相关,如何提防吸毒者产生的横纹肌溶解,其产生的相关机制仍不明确,其今后的研究方向及现有研究中所存在的不
会议
目的 进一步揭示1-甲醇基芘(1-MP)的代谢活化机制和遗传毒作用特征.方法 采用稳定表达人CYP2E1和人硫酸基转移酶(SULT) 1A1的V79细胞系(V79-hCYP2E1-hSULT1A1),探讨1-MP和1-HMP的细胞毒(MTT法)作用、致突变(Hprt位点)作用和诱发细胞微核的效应,并观察相应酶抑制剂对上述效应的影响.结果 二受试物对缺乏生物转化酶的V79对照细胞均无任何毒作用,而对
会议
目的 苯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环境污染物,长期接触苯主要引起血液毒性,导致白细胞减少、骨髓抑制,甚至再生障碍性贫血及白血病.苯的血液毒性机制,涉及代谢活化、氧化损伤、染色体与基因突变、表遗传改变等,但迄今尚未完全阐明.代谢组学是研究生物体内小分子代谢物与生理病理变化的相对关系的研究方式.用代谢组学方法揭示的生物化学变化可以与传统手段的测定结果相联系,更容易发现毒物毒性作用的生物化学物质基础、作用机制及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