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刍动物低甲烷排放的瘤胃调控和粗饲料合理利用

来源 :2010年全国低碳农业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070818206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甲烷是仅次于CO2的第二大温室气体,也是反刍动物饲料能量的重要损失.因此,通过瘤胃的营养调控如日粮结构的合理配制及饲料添加剂的合理使用来抑制瘤胃甲烷产量,不仅可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而且能提高动物生产性能.优质牧草资源数量不足是限制我国草食动物发展的一大因素,因而提高秸秆类粗饲料资源的利用对促进我国草食动物的发展至关重要.但从饲料营养角度来看,总量纤维物质的消化与甲烷排放呈正相关.因此,如何提高秸秆类粗饲料的利用比例,同时有效降低甲烷产量是当前畜牧生产中的一个巨大的难题.
其他文献
本文从正反两个方面分析了全球气候变化对农林生产的影响,提出应对气候变化的思路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如何控制和减缓温室气体的排放;二是如何增强农业生产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前者是长期、艰巨的任务,后者是现实而紧迫的任务.
本文基于低碳视角剖析了我国蔬菜产业的现状,根据低碳经济的内涵和特征,界定了蔬菜产业低碳化的概念,从生产、流通和消费3个环节设计蔬菜产业向低碳模式转变的思路,认为在现有能源结构和技术水平下,可以采取力所能及的措施使蔬菜产业向低碳化方向发展.
本文简要分析了我国大型海藻养殖业的发展现状,探讨了我国2000年以来海藻养殖种类、产量和面积的变动情况;分析了我国海带、紫菜、江蓠、麒麟菜等主要养殖海藻种类的碳含量,估算出我国人工养殖的大型海藻每年捕获移出的碳量为34.79万t.大型海藻养殖具有碳含量高、可计量、养殖过程可控制等优点,可以作为一种碳汇调节产业.
生物柴油作为一种绿色可再生能源,正被作为解决能源短缺、环境恶化等问题的重要手段而受到广泛研发.我国发展生物柴油产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受耕地面积、人口数量等基本国情的限制,发展生物柴油难以完全依靠农产品为原料.为此,需要加快生物柴油原料林基地建设,充分利用非耕地资源,将木本油料植物发展成为生物柴油的主要原料,以推动我国生物柴油产业的持续发展.
利用静态透明箱—气相色谱法对北京设施菜地(黄瓜季)土壤N2O排放通量的日变化进行了观测.结果表明,设施菜地土壤的N2O通量在同一采样时间均存在着明显的日变化规律,3月18日的N2O通量远高于4月26日和6月23日;3个N2O通量日变化与空气温度、5cm和10cm土壤温度并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多数情况下,夜间的N2O排放通量高于白天.
为揭示湖南双季稻田CH4排放季节变化规律及其对各种管理措施的响应,探寻CH4排放的主控因素和既能维持水稻产量又可抑制稻田CH4排放的管理措施组合.利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研究了7种不同措施组合影响下湖南双季稻田的CH4排放.一般而言,绝大部分稻田CH4排放来自水稻生长季的前期,中期晒田后CH4排放骤减.不同水稻品种可导致明显的CH4排放差异,但水分管理制度是稻田CH4排放的主控因素.淹灌处理的CH4
采用了碱液吸收法对冬季稻田CO2排放进行了田间原位测定,探讨了水旱轮作水稻季秸秆沟埋还田方式下不同埋草量对越冬稻田土壤CO2排放的影响,分析了不同处理单位草量与CO2排放通量之间的关系,并对全量还田下不同单位沟埋草量的越冬稻田裸田CO2季节排放量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CO2通量和季节排放量随埋草量的变化规律基本一致,各处理平均CO2通量在51.25~84.92mg/ (m2·h)之间,但不同处理之
借助农艺手段减少稻田温室气体排放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途径.本文简要介绍了品种选择、水肥管理和耕作制度等农艺措施对稻田CH4、N2O等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探讨了稻田温室气体减排的可能途径.在此基础上,笔者依据近年来在水稻高产栽培特别是节能减排稻作方式研究中获得的实践经验,展望了我国稻田温室气体的农艺减排研究前景.认为未来研究应加强以下6个方面的工作:①评估不同稻作方式和耕作制度下稻田温室气体排放
发展低碳农业,在农业领域推行温室气体减排和适应气候变化措施,提高农业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已成为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为了解农业碳收支动态及其影响因子,基于辽河三角洲地区典型玉米和水稻生态系统涡度相关长期观测资料,分析了玉米和水稻生态系统的碳收支动态.结果表明:2006年玉米和水稻生态系统均表现为较强的碳汇,强度分别为-333.56g/m2和-301.62g/m2 (C).玉米和水稻生态系
由于我国农业生产长期片面追求高产高效,农业资源—环境的矛盾日趋恶化,并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的一大难点问题.发展低碳农业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且已成为21世纪全球的大趋势.本文提出了南方稻区农田低碳农业发展的几个主要产业复合的大农业发展模式、生态保护型农业发展模式、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型发展模式;探讨了南方稻区发展低碳农业需重点关注的能量、物质循环和信息、价值流传递途径与转化效率;提出了南方稻区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