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闽南山区水土保持科技发展的路径及思路

来源 :福建省科协第十四届学术年会农业分会暨华东地区农学会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ppy26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处闽南地区的华安县、诏安县是典型的以山地农业为主的县,也是水土流失省级重点县,其中诏安为Ⅰ类县,华安为Ⅲ类县.为此,《福建省水土保持科技需求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课题组于2013年底至2014年3月,3次赴华安县的仙都镇,诏安县的建设乡、红星乡等山区乡镇实地调研,并与县科技局、水保办有关技术人员及相关企业负责人进行座谈,通过座谈、收集资料,课题组对2个县水土保持科技工作现状、问题及措施有了更深入了解.明确要完成水土保持、实现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艰巨任务,必须以强大的水土保持科学技术为支撑,加快研究推广应用水土保持领域的科技发展成果.
其他文献
2005-2010年,本实验室陆续从浙江衡州采集柑橘绿霉菌菌株若干,大约50%菌株的EC50大于1μg/ml,最高的达到4.85μg/ml,是敏感菌株[(0.077±0.03)μg/ml]的60倍。为明确这些抗性菌株的抗性分子机制,本研究比较了7个抑霉唑抗性菌株和3个抑霉唑敏感菌株靶标基因甾醇14-α-脱甲基酶P450全长基因,及其上游启动子区1.8kb的序列。结果显示,抗性菌株并不存在启动子区已
衢州市柑橘主要产区的柑橘绿霉菌种群对抑霉唑和多菌灵普遍存在抗性,生产上急需筛选和登记新的采后柑橘防腐处理杀菌剂,以保证采后柑橘的安全。美国最近登记了咯菌腈(fludioxonil) ,嘧菌酯( azoxystrobin)和嘧霉胺(pyrimethanil)在采后柑橘中的使用,本实验室的研究结果也表明,嘧霉胺单剂或嘧霉胺和抑霉唑的混合剂对抑霉唑抗性菌株有效,可以用于替代抑霉唑。
禾谷镰孢菌(Fusarium graminearum Schwabe)是引起中国小麦赤霉病的主要病原菌,多菌灵是防治该病害的主要药剂之一. 本研究将田间高抗菌株JT-04 (EC50=7.62μg/ml)的β1、β2-微管蛋白基因分别敲除,测定各敲除突变体菌株的多菌灵敏感性,结果发现敲除β2-微管蛋白基因的突变体菌株DNJ-210对多菌灵超敏感(EC50=0.071),并且与野生菌株2021(EC
本研究分别敲除禾谷镰抱菌野生菌株2021的β1、β2-微管蛋白基因,测定各敲除突变体菌株对多菌灵的敏感性,结果表明,敲除其中任意一个β-微管蛋白基因的突变体菌株都对多菌灵敏感,但敏感性有差异;与野生菌株相比(EC50=0.56μg/ml) ,β1-微管蛋白基因敲除突变体菌株DB2-145对多菌灵的敏感性稍有降低(EC50=0.80μg/mll ),而β2-微管蛋白基因敲除突变体菌株DN2-212对
为获得对食用菌杂菌绿色木霉有特效、安全、低毒的有效药剂,搜集了具有较好抑菌效果的几种不同类型杀菌剂,比较其对绿色木霉的毒力,以期为其在食用菌生产中的应用提供依据,试验结果表明,供试的13种药剂在一定质量浓度内对绿色木霉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并且随着质量浓度的增加抑制作用加强。
本文首先介绍了辣椒根腐病症状,其次介绍了根腐病病原,然后分析了辣椒根腐病的发生特点和影响因素,介绍了农业防治、化学防治技术。
通过前期研究,发现氰烯菌酯是一种结构新颖、毒性极低、对环境友好、使用安全、对镰刀菌特效、作用方式新颖的新型杀菌剂,可应用于防治小麦赤霉病、水稻恶苗病等,是治理小麦赤霉病菌抗药性的理想替代产品之一。
为明确咯菌睛对柑橘绿霉菌的确切作用靶标,本研究选择该信号传递途径中的关键基因:组氨酸激酶OS-1、应答调节蛋白SrrA , MAPKKK激酶OS0-4, MAPK激酶OS -2,通过农杆菌介导的基因敲除、回补、PCR, Southern blot验证获得了上述基因单拷贝的突变体及回补突变体。正在进一步研究它们在氟咯菌睛抗药性、致病性、产抱过程、渗透压、氧化压调节等过程中的作用。
由烟草黑胫病菌引起的烟草黑胫病是烟草生产上具有严重破坏性的重要病害之一.本文研究了新型羧酸酰胺类化学杀菌剂双炔酰菌胺对烟草黑胫病菌菌丝生长、孢子囊产量、游动孢子的形成、孢子囊的直接萌发及休止孢萌发的生物活性.结果表明,双炔酰菌胺不影响烟草黑胫病菌游动孢子的形成与释放,但对菌丝生长、孢子囊的产生、休止孢和孢子囊的萌发具有很强的抑制作用,其EC50值和EC90值分别为0.014μg/ml、0.049
会议
The resistance of F.graminearum to benzimidazole fungicide carbendazim (MBC) is caused by point mutations in the β2-tubulin gene (FGSG_ 06611.3).The point mutation at coden 167 (TTT→TAT, F167Y), a d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