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籽粒品质卫星遥感监测与调控技术

来源 :2009年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uifangcuif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遥感作为现代信息技术的前沿,能够快速准确地收集农业资源和生产的信息,结合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等其它现代高新技术,能实现信息收集和分析的定时、定量、定位,其客观性强,人为干扰少,能支持更及时更准确的决策。本文选择江苏省9个县进行卫星遥感图像获取,并在江苏省作物遗传重点实验室进行小麦植株形态与生理参数分析,探索江苏主要小麦产区卫星遥感参数、小麦形态参数与籽粒品质与产量的相关特征,提出调控技术体系并在生产中示范应用。
其他文献
研究了大白菜抗小黑点病品系C24、P8-1和感小黑点病品系0389、P8-2,在氮素浓度为5(N5)、15(N15)、25(N25)mmol/L的水培条件下,叶柄铵态氮、电导率、总酚、丙二醛含量和多酚氧化酶活性的变化及其与小黑点病发生的关系。结果表明,随氮浓度的增大,小黑点病发病加重。感病品系铵态氮含量03B9的N15和N25处理分别较N5增加122.11%和183.85%、P8-2增加83.07
以毛乌素沙地自然居群和内蒙古农业大学科技园区人工栽培种群的沙芥为研究对象,运用杂交指数、花粉-胚珠比、人工授粉试验、重力玻片法和定位观测等方法,研究了其繁育系统和传粉习性。结果显示:沙芥的繁育系统为异花授粉植物,具有明显的自交不亲和特性,不存在无融合生殖。沙芥传粉媒介中风的飘移能力非常微弱;其在自然居群有访花昆虫19种,分属于5个目、14个科;在人工栽培种群有12种,分属于5个目、9个科。意大利蜜
采用营养液培养方法,以萝卜Dhp×Yb杂交组合的P1、P2、F1、F2、B1和B2的6世代群体为材料,运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分析了萝卜肉质根镉累积性状的遗传机制。结果表明,萝卜肉质根镉累积性状遗传符合2对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多基因模型;主基因遗传率在该组合的F2中为90.1%,多基因遗传率在F2群体中为9.2%;而BC群体多基因遗传率未检测到。研究结果为选育低镉积累品种提供
以抗霜霉病DH系T12-19为材料,构建了霜霉病诱导表达的正向差减杂交文库,并利用反向Northern斑点杂交技术对768个阳性克隆进行了筛选,共获得57个病原菌诱导上调表达的克隆。测序后得到55条通读EST,对这些EST序列进行聚类和拼接分析,共获得50个unigenes。在NCBI上进行BLASTx和BLASTn同源比对,同时在国际白菜基因组网站上进行BLASTn/unigene比对。结果表明
为了将优异的芥菜型油菜雄性不育性转育到甘蓝,我们对甘蓝和芥菜型油菜不育系的远缘杂交胚发育情况进行了观察,发现杂交胚发育到10天左右后开始败育。我们在杂交胚发生败育之前,进行胚离体培养,在MS基本培养基中添加激素和活性炭的条件下,得到了远缘杂交胚发育而成的小植株。进而,利用石蜡切片对远缘杂交植株的不育性进行了显微观察,发现其败育的时期发生在雄蕊原基分化时期,这种败育情况比目前十字花科蔬菜中已经发现的
河西绿洲灌溉区是西北绿洲灌区的主要组成部分,光热资源丰富,光温生产潜力大,在粮食的持续增产和解决粮食自给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河流来水量的日渐减少,农业用水矛盾日趋凸现,已对河西灌区商品粮生产基地的地位及粮食的持续增产产生了很大的压力,对确保全省粮食安全造成新的挑战。本文基于改进地面灌溉技术、降低成本和提高灌溉水利用效率的思路,对春小麦垄作沟灌栽培的节水增产效果及其影响机理进行了研究。
小麦赤霉病主要是由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JnearcmSchwabe)引起的世界性病害。赤霉病能不仅导致小麦产量下降,而且严重影响了小麦的外观品质和营养成分。选育抗赤霉病的小麦品种对减轻赤霉病危害、提高小麦籽粒的商品品质、保证食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而目前我国小麦赤霉病抗性育种中所用抗性材料的抗性基因单一,遗传基础狭窄。本文对来源于中间堰麦草的对条锈病和白粉病具体免疫和近免疫的小麦抗
利用遥感技术对冬小麦长势进行分级监测预报,可为作物生产管理者或农业管理决策者提供及时、准确的农情数据信息,便于其采取各种田间管理措施,实现对冬小麦产量或品质目标调优的目的。本文以江苏省兴化市为例,在利用GPS实地取样调查和建立解译标志的基础上,进行TM影像校正,非监督分类,人机交互式判读解译等操作,利用TM卫星遥感影像,提取冬小麦的种植面积并分析了冬小麦拔节期长势情况。
超高产春玉米产量进一步提高的难度不断增大,如何提高花后叶片生产效率或光合效率,是超高产春玉米产量提高的重要途径和高产挖潜的研究热点。为了探索超高产春玉米产量挖潜的可行途径,本文在75000、82500和90000株/hm2 3个种植密度下,对超高产创建中具有代表性的3个类型品种(大株大穗型,中株中穗型,小株小穗型)散粉后叶片的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进行对比分析。
耕层浅薄,土壤容重过大和物理结构不合理已经成为制约黄淮海地区夏玉米产量进一步提高的关键限制因子之一。本文以夏玉米主产省份——河南省的3种主要土壤类型(潮土、砂礓黑土、黄褐土)为对象,通过桶载试验,研究了3种土壤类型的原状土(高容重:1.5g·cm-3左右)和调整为适宜容重(1.2-1.3 g·cm-3)后的土壤上玉米根系的形态、生理变化特征,解析了制约夏玉米产量提高的地下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