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纺织工程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的一点思考

来源 :2018世界纺织服装教育大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youan3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针对纺织行业国际竞争对纺织人才国际化的新需求,以天津工业大学纺织工程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为例,探讨纺织工程专业在国际化人才培养过程中,一方面传承中国传统教育及专业人才培养的传统优势和特色,另一方面借鉴国内外高校先进教学理念及方法,开拓国际化人才培养途径,创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本土纺织专业人才国际化和国际纺织人才本土化培养计划,加快推进纺织工程专业国际化进程,提高纺织专业人才国际化水平.
其他文献
以相关历史文献为依据,同时在白塔山古建筑群整体测绘的基础之上,详实分析白塔山建筑布局的设计手法,并发掘出白塔山历史建筑群选址的原因,试图找出山地古建筑和院落空间的营建策略及其建筑群整体空间环境的组织方式,为今后对白塔山古建筑群的保护与利用提供一定理论帮助.
近些年学界对于传统村落和传统民居建筑的研究进行得如火如荼,其中不乏许多有地域特征的典型案例.本文运用田野调查的方法,以甘肃省宕昌县董家庄村为研究对象,针对其村落空间结构进行整体概述,对村落内的典型民居建筑的平面、材料、装饰及营造技艺等因素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通过典型案例和整体风貌总结出宕昌传统民居的特点,进而与整个陇南地区的民居作出比较分析研究.本文重点分析了董家庄村中具有代表性的一座清代民居和独
明代广东卫所设置,在时间上具有明显的不均衡性.卫所多建于洪武年间,且表现出洪武后期建筑密集而前期、中期相对舒缓的特点,其中洪武二十七年是建置高峰期.洪武前期以巩固内陆统治为主,卫所多建立在内陆重要府州县位置,以府州县为驻地,多数没有独立建城.洪武后期以海防为主,集中建设了多座沿海卫所,这些沿海卫所多斟酌选址,独立建城,控厄要害地位.卫所在空间部署上表现出“固内而御外”的特征.总之,广东沿海东起潮州
本文对中国建筑史中西周都城史研究的内在研究范式的发展变迁进行回顾与评述,并对这一专题史的后续发展尝试采用“早期中国”研究框架进行探讨.
文章拟从非物质因素角度出发,以魏晋南北朝至隋间的都城兴建、匠师明堂方案为线索,分析其中匠师系统在设计思想、建筑理念等方面的继承与创新,以探究隋代大兴城宫城形制的设计思想传承.文章首先讨论北魏洛阳宫、北齐邺南宫与隋大兴宫等的营建人员构成,其次分析魏晋南北朝至隋间对明堂形制的有关讨论,最后总结主要匠师的设计思想倾向,从而为隋大兴宫城形制传承的思想根源提供佐证.
现代社会不断发展,能源消耗日趋增加,建筑业的能源消耗非常巨大.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与行业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建筑节能,研究绿色建筑.本文作者在参与传统民居保护与修复的过程中,选择了张谷英村作为调研对象,发现古人的生态理念对传统民居的设计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当地所拥有的独特的地理环境与气候特点,使得古人在建筑过程中,使用了不同的建筑技术.作者通过一系列的现场调研和实测,结合现代绿色建筑中的低技术节
茅屋建筑是中国古代常见的民居形式,因为其简单的结构和低廉的建造成本,在相当长历史时期内一直是中国乡村重要的建筑形态.明清以前的民居遗存已经不可复见,本文通过对中国宋元时期传统绘画中的茅屋形象的整理与分析,对古代的茅屋建筑的结构形式、建造过程和屋面茅草的加固措施做了初步的探讨.茅屋建筑作为一种传统建筑文化,在当代建造环境和建筑语境下,仍然有其存在的现实意义.
作者通过调研发现,浙江三门天台等地清代传统宗祠建筑彩绘在早中期和晚期呈现出不同特征.早中期室内装饰多以黑色平涂为主,红色使用较少,局部构件有图案,图案以如意纹、卷草纹为主;晚期色彩转为以红色为主,一类仍仅有平涂,一类则在梁枋类构件上做彩绘且图案以人物、故事为主.
技能大赛是检验学生能力的一种手段,也是展示学生学习效果的一个平台,更是促进学生学习知识、培养实践能力的一种方法.分析了服装技能大赛的现状,从促进教学质量、推动课程教学改革、促进教学方法的改进三方面阐明了服装技能大赛起到的积极作用.探索了以技能大赛为导向服装专业教学模式的建立过程.这对服装专业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在“一带一路”重大倡议下,中国纺织行业加快了跨区域甚至是跨国的结构转型升级和产业布局步伐,纺织相关高等院校担负着如何深化培养国际型各级各类专业人才的重任.文章以我校纺织工程专业纺纱系列国际化教育课程的建设与实践为例,介绍了课程模块的设置现状,分享了纺纱系列国际教育课程建设过程中的师资队伍建设、教材资源建设、教学内容改革等方面的经验,期望可为相关院校相关课程的国际化课程体系设置提供参考.